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分为两部分:1.萘二酰亚胺型荧光探针的研究.该文合成了三种萘二酰亚胺型荧光探针(NI1、NI2、NI3)并对它们的合成步骤进行了研究,应用了新的方法合成了NI1,而NI2、NI3为新的萘二酰亚胺类化合物.该文通过对三种萘二酰亚胺型荧光探针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荧光发射和荧光激发,可以作为很有潜力的荧光探针.实验中还发现,不同的溶剂极性以及不同pH的溶液也会对荧光光谱产生影响.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萘二酰亚胺型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出现了明显的Stock红移,其Stock红移的波数值与溶剂的定向极化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符合Lippert方程.pH值对NI型探针的荧光发射强度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pH为11时,NI3达到其荧光发射强度的最大值.我们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该文还着重研究了胸腺嘧啶和ct-DNA作为电子受体对NI1、NI2、NI3三种荧光探针的淬灭.实验表明,胸腺嘧啶和ct-DNA对NI型探针有很强的淬灭作用,符合Stern-Volmer线性方程,求得的荧光淬灭常数也表明反应机理属于扩散控制(10<10>M<-1>S<-1>),从而证明其相互作用具有电子转移(ET)的性质.2.3,9-二氮杂螺[5,5]十一烷的合成.在该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报道了一种更为经济、方便的3,9-二氮杂螺[5,5]十一烷合成方法.我们以N-苄基-4-哌啶酮为原料,通过数步反应得到3,9-二氮杂螺[5,5]十一烷.经过探索,我们得到了比原文献合成方法更简便,产率更高的合成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