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德关系,一直是史学家探讨的热门话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观点。在本文中,笔者针对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1939年8月《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一时期的苏德关系进行一次综述,并提出一些观点。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苏德之间维持了长达十余年拉巴洛政策下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给两国带来巨大利益,并且粉碎了协约国的孤立与封锁,提高了苏德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并且也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为凡尔赛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 希特勒上台后,两国关系开始恶化,一是由于希特勒推行既定的反苏政策;二是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苏德两国互相需求程度的减弱,尽管双方仍然能从与对方的合作中获得利益,两国关系也没有完全破裂,但毕竟没有前几年那么密切了。针对这种情况,苏联采取了两面性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反对德国法西斯,倡导集体安全,加强与英法等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则试图与德国改善关系,继续维持两国合作。这种看似对立的外交政策有其复杂的根源,在当时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来看,对当时整个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从三十年代中期到1938年10月慕尼黑会议召开之前,苏德关系仍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在这一阶段,苏联为倡导集体安全、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重大努力,而此时希特勒正处于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重整军备的关键时刻,为争取英法等国的默许,对苏联做出了相当强硬的姿态,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无疑证明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苏德关系是相当糟糕的。 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开始对苏联实行温和的外交政策,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无疑也打击了苏联建立集体安全的信心,在北方,苏联也面临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为了维护本国安全,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苏联对外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苏德重新开始经济谈判,并逐渐过渡到政治领域。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对德政策转变的完成,它虽然使苏联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并且争取了一定的备战时间,但同时也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可以放手对波兰发动战争了。 史学界有人认为苏德条约是苏联外交的英明决策,将之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典范,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三十年代后期,在欧洲各大国之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