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植物群落学、景观美学、心理学、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理论原理,对深圳市经济特区内具有代表性的12个公园的植物群落特征以及主题花卉规划进行分析研究。从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频度、群落结构、群落季相、植物多样性、数量特征等方面对深圳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析。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深圳市公园植物群落进行评价,筛选出得分较高的植物景观模型,为主题花卉配置模式提供建议。从实体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对深圳市公园主题花卉定位进行甄选、提炼、确立。研究的结果表明:(1)深圳市公园绿地物种丰富,共有维管植物343种,隶属于95科244属,其中乡土植物共145种,占植物总数的42.3%,外来植物共198种,占植物总数的57.7%,说明深圳市公园绿地植物种类构成中外来物种占有重要位置,乡土植物比率相对较小。常用绿化植物种类少,部分植物的应用频度高,应适当增加低频度植物的应用,并且加大本地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适应性。(2)通过对深圳市群落结构调查分析,发现样地群落密度的平均值为1281株/hm2,位于较理想区间。乔木径级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数量分布格局,说明深圳市公园植物群落以幼龄和中龄个体为主,仍处于快速生长期。乔、灌、草比约为1:1.1:6.4:16.8,灌木数量明显偏低。林层比多数处在0.25~0.75理想区间内,所营造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林层相对合理。公园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植物个体季相特征显著,但公园植物群落整体景观落叶、色叶季相不明显,缺乏对不同树种搭配的考虑,且季相变化存在区域差异。(3)借助公园道路、绿篱等围合框定调查样地,采用Gleason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指数对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公园植物群落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较高,不同公园、不同功能区物种Gleason指数差距显著,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变化不明显。作为反映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对物种丰富度更为敏感,而Simpson指数对物种均匀度更为敏感。(4)深圳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特征。利用SPSS聚类分析法将116个样地划分为20个群落类型,基本反映了深圳市公园绿地主要人工植被类型,为深圳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以及公园主题花卉规划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5)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深圳市公园绿地20个植物群落进行景观评价,在评价模型构建过程中,总结出4个目标层,13个评价因子,并通过专家赋值构造判断矩阵。从评价结果来看,20个植物群落中,凤凰木群落总体景观质量水平最高,蒲桃群落总体景观质量水平最低。得分在8.0~9.9的植物群落景观占30%,得分在6.0~7.9植物群落景观有占60%,得分在6.0以下的植物群落景观有占10%,说明深圳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6)在深圳市公园主题花卉规划时,归纳和分析了公园主题花卉规划的理论知识,并提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从实体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出发,对深圳市公园主题花卉进行甄选、提炼、确立。对提升公园的形象,积极推进深圳市打造“最美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