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体尾切除术中胰腺残端加强方法的对比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体尾切除术是胰腺外科经典术式之一。Billroth于1884年成功进行了第1例胰体尾切除术。历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该术式应用日趋广泛。可用于治疗胰体尾部的良恶性肿瘤、外伤及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胰腺炎等多种疾病。  胰体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胰瘘,其发生率为10%-50%。术后胰瘘可进一步诱发腹腔出血、脓肿、败血症或感染以及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是术后死亡的主因之一。胰瘘还可显著增加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增加医疗成本。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已成为胰腺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而胰体尾切除术中胰腺残端的不同处理方式与术后胰瘘关系密切。  胰体尾切除术中胰腺残端的处理方式主要有:手工缝合、切割闭合器、胰空肠吻合。以及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处理,如主胰管的结扎、不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缝合加强、自身组织包裹(包括大网膜、廉状韧带或胃、空肠浆膜包裹)、生物蛋白材料覆盖等。近期,国内外已有大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表明,胰腺残端应用手工缝合及切割闭合器闭合两者之间在DP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国内外许多学者为了进一步减少胰瘘的发生,对残端加强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样本量不足、胰瘘标准不同、选择指标过于单一、相互对照样本存在选择偏移等等。为了避免犯同类错误,本研究通过增加两组样本例数,严格限制纳入和排出标准。通过对比两组之间术中、术后及随访等各项指标,力求得到一个相对较客观的结果。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胰体尾切除术中胰腺残端是否应用加强的方法,明确胰腺残端加强的方法对预防术后胰瘘有无效果。今后为胰腺外科医生在胰体尾切除术中胰腺残端处理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01日至2015年12月01日期间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三科行胰体尾脾切除术的186例患者。对照组(胰腺残端不加强)84例,实验组(胰腺残端加强)102例,详细采集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术前资料、术中资料、术后资料及随访等相关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前情况进行比较,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检查(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进行比较,在术中出血、术中输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42)。对两组患者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在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费用、术后1月内再入院及术后1月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胰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中,三种不同胰腺残端加强方法相比对照组均不能改善术后胰瘘发生(P>0.05)。手工缝合加强组临床性胰瘘发生率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  结论:  两组患者在术前情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胰腺残端加强的方法对术后胰瘘无明显改善,而且会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因此不建议胰腺外科医师术中常规使用胰腺残端加强的处理方法。本研究未能证实胰腺残端手工缝合加强法能改善术后胰瘘。但考虑到该方法的临床性胰瘘发生率低,当术中胰腺残端闭合不满意时,选择手工缝合加强的方法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术后临床性胰瘘的发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能够了解更多方面的知识。而老师运用群文阅读方法则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此篇文章首先阐述了群文阅读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分析了基于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群文阅读;情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R749.4,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1、研究背景:  人55型腺病毒(Ad55)是新近出现的由人11型和14型腺病毒重组而来的新型腺病毒,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极易在密集人群暴发流行。目前对于Ad55的研究较少。由于Ad55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