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告以期铜为对象,从它的国际性、面临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所实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三个侧面作专题性的研究。
期铜是当前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核心产品,2003年以来它的交易量占了交易所交易总量的60%以上。同时期铜交易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跨市场套利使得SHFE和LME期铜的整合度有相当大的提高,两个市场间的相互影响也越发明显。其次,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SHFE期铜面临的汇率风险的复杂度在增加。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元的价格影响LME和SHFE的铜价。在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仅直接影响SHFE的铜价,它还通过影响美元价格来间接影响SHFE的铜价。因为期铜的国际关联度和面临的汇率风险是期市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对此作量化分析。
本报告第一部分研究SHFE和LME期铜的尾部相关性。由于风险一般发生在收益率分布的极端部分,即尾部,所以估计两个市场的尾部相关性比中心区域的相关性更有意义。而金融序列的厚尾特性,决定了其尾部相关性与中心区域相关性的显著差异。我们不仅比较尾部相关性和中心区域的相关性,还检查两个收益率分布的右尾相关性与左尾的相关性是否具有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在股市比较普遍。我们发现,一般左尾的相关度比右尾大,而且左尾的相关度和右尾的相关度均比中心区域的Pearson相关度要大。
第二部分研究SHFE期铜在人民币一揽子挂钩机制下浮动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可能引起铜价更频繁地达到或冲击涨跌停板,增加交易所的结算风险。这正是定量研究汇率风险的意义所在。我们通过优化贸易收支波动的目标函数可以估计出一揽子货币的权重。根据这些权重可以进一步求出人民币对各种货币的汇率的波动性。我们应用汇率波动与期铜收益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式估计铜价受汇率波动的影响。铜价受影响的程度可以直接与交易所设置的涨跌停板幅度作比较。我们发现,在模型的框架内,一揽子挂钩下的人民币每日波动对铜价的直接影响要远远大于其间接影响,而直接影响又远远小于每日涨跌停板的幅度。所以,除非有较大的中心汇率的调整,否则这种人民币浮动方式对铜价的风险控制几乎不构成影响。
除了铜市的国际关联性和汇率风险,第三部分研究SHFE期铜的涨跌停板的最优设置。涨跌停板作为风险控制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际铜价的联动,或过度的汇率波动风险。但是,涨跌停板的设置要兼顾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和坏帐风险。涨跌停板过大,坏帐风险增加;涨跌停板过小,流动性风险增加。最优涨跌停板在一定的市场波动率下平衡两者。我们假设现行的交易所涨跌停板是最优的,根据LME和SHFE的套利关系,我们可以模拟最优涨跌停板与市场波动率的关系,并估计出涨跌停板的价值,后者也是市场波动率的函数。我们发现,无论是最优板宽,还是最优板的价值,他们都是市场波动率的正函数。这说明,交易所在市场波动增大时增大涨跌停板幅度是合理的。
本报告的创新点在于:(1)对期货市场的尾部相关性作估计还是首次,尽管国外对股市作过类似的分析。(2)对人民币汇率的一揽子挂钩权重的量化估计在国内外还是首次。几乎所有的有关中国汇率方面的文章都集中在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问题上。(3)对期市涨跌停板的最优设置研究也是首次。境外有过汇市涨跌停板的研究,但我们对随机方程的假设更一般,并应用了LME和SHFE的套利原理来估计参数,这是汇市涨跌停板的研究所没有的。
对期铜市场的这类研究,本报告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在今后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