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并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出生性别比的长期持续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中的性别结构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出生性别比的长期持续偏高说明女性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侵害。因此,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引起了中国政府、研究者和社会公众的普遍重视,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为了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通过制定规制生育决策过程中的性别选择行为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而且也通过实施各种社会项目积极倡导人们形成更为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念与生育文化。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偏高程度和攀升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目前的出生性别比仍基本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同时,出生性别比的偏高现象也仍较广泛地存在于全国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治理出生性别偏高问题的公共政策值得研究、评估及完善。如何科学地分析现行政策的目标、对象、内容及工具?如何准确地判断现行政策的治理效果?如何依据性别平等的原则调整完善现行的政策体系?这一系列问题亟待做出理论解释和实践验证。为了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上述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本文对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指出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中国社会目前急需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之一;其次,通过与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及研究文献的回顾,构建了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体系框架。同时,利用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对象和政策工具四个维度对国家、省级、市县及以下不同层面、不同类型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又设计了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国家层面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赋权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公共政策体系,以达到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目的。通过研究和分析,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公共政策的赋权性和系统性是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重点;第二,中国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其赋权性和系统性较差;第三,要建立赋权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公共政策体系,达到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目的。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思路上,突破了以往主要从人口学和社会学视角将出生性别比偏高作为一个人口社会问题的研究思路,纳入政治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作为一个公共政策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二,提出了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公共政策的赋权性问题,强调了不断突出赋权性是增强政策针对性的关键所在。只有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才能达到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目的。第三,提出了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公共政策的系统性问题,运用政策分析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市县及以下层面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体系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对象及政策工具四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然后又进一步对国家层面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使得不同层面公共政策的问题更加清楚、明晰,为进一步完善该政策体系奠定了科学的分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