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装备制造业及其技术政策分析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技术哲学视角,以装备制造业的本质内涵为着眼点,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进行深入考察,对技术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从技术哲学视角考察,认为“装备制造业”应包括“装”与“备”两个范畴。“装”是指与装备制造业生产应用相关的知识、技术、工艺以及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活动及过程,“备”指利用已有的知识、技术、工艺、设备等加工、生产的工业资本品及加工、生产机械设备的活动。装备制造业是由“装”与“备”两个范畴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二者的技术要素构成、表现形态、目的和任务、实施主体、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评价标准等均有所不同。“装”与“备”虽然可以分离,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其对应关系有:一一对应、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装备结合途径和方式从简单的一一对应逐步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多级对应态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技术政策的重点不同。 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对其现状进行了考察及审视。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一一对应”的发展阶段基本结束;“一对多”和“多对多”尚需发展。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备”轻“装”。二是“装”“备”分离。三是“装”“备”不适。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及借鉴。 最后,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挑战及我国装备制造业新格局的逐步形成,辽宁应发展具有重化工化特点的装备制造业。技术政策选择应侧重于提升“装”的自主化水平、促进“备”升级、加强“装备”结合三个方面,一是快速发展技术中介和服务体系,二是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及核心技术,加强集成与应用,三是发展互补性技术,以技术的互补带动产业技术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五是重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装备制造业人才结构。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当代理论出现了某种新的划时代的转折,这一点为世人所关注。最初有关后现代的讨论是围绕人们是否已经接近了现代性的终点而展开的,而且其观点在根本上是相左
灵魂概念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论题,拯救灵魂也是整个西方哲学的主题之一。同时,哲学中的灵魂概念不等同于soul的涵义,还兼具了life、mind、nous等等多重意义,这都增添了研究ps
“现代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和主导意识形态,是现代人生存命运和现代社会基本构架最为重大的塑造力量。本论文主要从马克思的理论入手,从“人是历史性存在”的思想对人
本文对1994-2003年欧盟15国250051篇科学合作论文作了计量分析,展示了欧盟15国的科学合作结构,揭示出该合作结构的五个主要特征: 第一,十年间欧盟15国合作论文呈现出递增的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