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技术哲学视角,以装备制造业的本质内涵为着眼点,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进行深入考察,对技术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从技术哲学视角考察,认为“装备制造业”应包括“装”与“备”两个范畴。“装”是指与装备制造业生产应用相关的知识、技术、工艺以及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活动及过程,“备”指利用已有的知识、技术、工艺、设备等加工、生产的工业资本品及加工、生产机械设备的活动。装备制造业是由“装”与“备”两个范畴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二者的技术要素构成、表现形态、目的和任务、实施主体、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评价标准等均有所不同。“装”与“备”虽然可以分离,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其对应关系有:一一对应、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装备结合途径和方式从简单的一一对应逐步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多级对应态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技术政策的重点不同。
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对其现状进行了考察及审视。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一一对应”的发展阶段基本结束;“一对多”和“多对多”尚需发展。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备”轻“装”。二是“装”“备”分离。三是“装”“备”不适。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及借鉴。
最后,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挑战及我国装备制造业新格局的逐步形成,辽宁应发展具有重化工化特点的装备制造业。技术政策选择应侧重于提升“装”的自主化水平、促进“备”升级、加强“装备”结合三个方面,一是快速发展技术中介和服务体系,二是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及核心技术,加强集成与应用,三是发展互补性技术,以技术的互补带动产业技术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五是重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装备制造业人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