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释是一项重要的刑罚变更执行制度,在激励罪犯服刑改造、促进罪犯再社会化、维护监狱安全,节约行刑成本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假释的适用情况很不理想,适用率偏低,假释制度的应有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负面效应亦是明显的,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并逐渐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同,为扩大假释适用、推进假释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现实机遇。本文即着眼于此,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假释制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假释的适用和完善提出相关建议,使假释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更加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假释制度概述。这部分内容首先辨析了假释制度的涵义,认为应当立足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假释制度的涵义作全面而客观的界定。随后综述了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阐释了假释制度同教育刑理论、刑罚个别化理论的内在联系以及刑罚经济性原则和行刑社会化原则在假释制度上的体现。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比较揭示了我国假释适用率偏低、同减刑适用相比反差很大的现状,并系统的分析了这一现状带来的三方面负面效应,这也为假释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作了铺垫。第二章重点阐释了我国假释制度改革的现实机遇,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回顾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发展脉络,这一刑事政策是适应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出现的,是对惩罚与宽大的刑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一种反思,现阶段已经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假释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其制度本身体现了这一刑事政策的要求,其运行也应当贯彻落实好这一刑事政策,然而假释适用状况不理想,这呼唤着我们按照宽严相济形势政策的要求对其进行完善。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比较法的角度研究假释制度,同时把宽严相济形势政策作为价值导向贯穿于其中。结合国外有关立法例的内容,从假释的刑期条件、适用对象、实质条件、考验期限、对假释犯的监督考察以及假释的撤销六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我国假释立法方面不完善、未能体现宽严相济形势政策要求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第四章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论述,对假释制度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出了“谨慎审查,区别对待,扩大假释,强化监督,严格考察,悉心关爱”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化四个方面的建议,即: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扩大适用假释;二、在现行法律规定框架内,对不同情况的罪犯区别对待,宽严相济;三、推行假释听证审理机制,促进阳光执法;四、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筑牢假释扩大适用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