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标度可变性及其分形仿真模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与调控混凝过程从而形成结构致密、尺寸较大、易于固液分离的絮凝体是确保混凝效果的关键。为此,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研究了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动态演变规律及絮凝体构造特征的影响因素,同时对絮凝体进行了三维DLA-DLCA仿真模拟。基于前期研究结果,论文选取了pH=5(腐殖酸最佳混凝pH)和pH=7(常规水处理pH)两种条件,研究了腐殖酸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的絮凝体均具有分形构造特征。其中,在pH=5的条件下,絮凝体二维、三维分形维数随着尺寸的增大而不断减小,随后基本保持不变,而自由沉速随搅拌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终保持不变的变化规律;中性条件下,絮凝体二维分形维数同样随絮凝体尺寸增加而减小,而三维分形维数和自由沉速都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基本不变的变化过程,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一结果表明,以腐殖酸为代表的天然有机物在混凝过程中存在标度可变的特点,即随着颗粒尺度增加,其分形维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基于分形理论,分形体的特征之一在于标度不变性,即随着分形体尺度的增加或减小,其分形维数不发生任何变化。为了揭示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标度可变性机理,以初始粒径为60μm的铁粉颗粒为研究对象,分析计算了铁粉颗粒自然凝聚过程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铁粉自然凝聚形成的随机分形体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凝聚体的分形维数不会随着尺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比较以铁粉为代表的在自然力和以腐殖酸为代表的在水力剪切条件下的两种随机凝聚可知,造成混凝过程中絮凝体标度可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引入了水力剪切的外力干扰,破坏了随机碰撞结合的自然形成过程,改变了絮凝体的成长机制和构造特征,即只要有外力干扰那么分形体在成长过程中就很难维持标度不变的特性。论文同时研究了不同水力剪切条件和水中离子环境对混凝过程及絮凝体构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力搅拌条件对以腐殖酸为代表的天然有机物混凝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初期搅拌条件处于核心地位,其对混凝剂的快速混合扩散及初期絮凝体的密实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慢速搅拌强度主要影响初期絮凝体的碰撞结合速率及最终絮凝体的形态特征。水中SO42-和SiO32-等阴离子对絮凝体的构造具有负面影响,而以Ca2+、Mg2+为代表的高价阳离子或多或少都对形成结构密实、尺寸较大的絮凝体起到促进作用。分析探讨腐殖酸絮凝体成长过程与机制,得出腐殖酸絮凝体的形成过程符合DLA-DLCA两阶段凝聚模型,并基于DLA-DLCA两阶段模型对絮凝体进行三维分形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絮凝体的三维分形维数与两个成长阶段的比例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控制两阶段的模拟参数来改变两个阶段的比例,进而达到控制絮凝体性状的目的。实验表明,模拟絮凝体与腐殖酸真实絮凝体的形态学相似度较高。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我国玩具业发展迅速,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玩具短期内无可替代。从毛绒玩具、塑料玩具到高档电子玩具,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中国玩具一路走来,一路成长。据中国玩
<正>黎族群众认为世间万物诸如日月、山川、江河、树木、风雨、雷电等都有灵魂,因此产生了以"万物有灵"观念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衍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
<正>本文虽名为"传",实际上却是一则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据《旧唐书·食货志》载:中唐时期,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
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林草人才队伍,有效挖掘林草行业人力资源潜力,推动林业和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关系林业和草原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新时代,我国林草人才工作的特点
<正> 贺拉斯在他的《诗艺》里有这样一段话:“得到普遍赞赏的是融会实益和乐趣的人,他叫读者同时得到快感和教训。”在一切的文学艺术种类中,在使人“同时得到快感和教训”方
汉画像石的西王母与东王公图像在结构上呈对偶造型,西王母图像多数位于墓葬或祠堂的右方,而东王公图像则处于东方。该布局的方位模式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科学绘图学表
中国漆艺富有中国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先天禀赋,它已然成为丝路文化输出的重要对象。汉唐陆路漆艺经西北丝绸古道传入西域,南方海上丝路漆艺经滇、越等陆路通达越南、印度、印尼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小城市的绿地建设情况成为热点,而我国小城市数量众多,属于其特有的绿地系统并没有建构起来。随着2011年城市用地分类新标准的出台
由于人们认识或立法技术的不足,成文法总是存在规则的漏洞,法律原则是克服成文法这一局限的工具。在成文法的背景下,法律原则的适用要满足二个条件,一是事实条件,即个案裁判
表现主义戏剧它在戏剧演出中的试验,它的观念,至今仍极大地影响着德国及世界各国的舞台美术,使舞台设计在处理视觉因素时手法更加灵活,从写实、变形到抽象,其间具有极大伸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