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定量CT(QCT)对脂肪肝定量诊断价值及与MRIDEAL-IQ测量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3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就诊并按QCT扫描条件(身下垫固体模板包全肝脏,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螺距0.984:1,FOV 36cm,重建FOV 50cm)行全腹部平扫的脂肪肝患者72例(其中轻度脂肪肝60例、中度5例、重度7例)和正常肝脏受检者27例。测量登记每个对象的身高、体重。用QCT后处理软件(QCTPro)测量所有对象的肝骨矿物密度(BMD)值,并从软件导出扫描野校准系数(FUC)值、校准斜率(Slope),计算肝脏的脂肪分数。其中20例对象同时接受MRIDEAL-IQ检查测量肝脏脂肪分数。6例脂肪肝患者因手术或穿刺取得病理,采用Image Pro-Plus 6.0计数切片中脂肪变细胞比例,进行病理分级。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ANOVA方差分析比较正常肝脏组、不同程度脂肪肝组肝CT值、肝组织BMD值、QCT肝组织脂肪分数值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肝组织BMD值、QCT肝组织脂肪分数值与肝CT值、肝脾CT值比值、MR脂肪分数值、病理脂肪变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轻、中、重度脂肪肝组的肝CT值(HU)依次分别为:60.14±3.94、47.37±4.30、32.02±3.18、18.68±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205.55,P<0.001);肝 BMD 值(mg/cc)依次分别为:46.61±3.26、36.64±3.65、25.16±3.43、14.70±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169.91,P<0.001);肝组织脂肪分数值依次分别为:-1.91%±2.72%、6.12%±3.30%、14.81%±2.91%、22.90%±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 133.33,P<0.001)。随着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加重,CT值降低、BMD值也相应降低、脂肪分数增高。肝BMD值、脂肪分数值与肝CT均值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5、-0.984(P均<0.01)。肝BMD值、肝组织脂肪分数与肝脾CT值比值也成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7、-0.924(P均<0.01)。脂肪分数值诊断脂肪肝的阈值为2.73%,敏感度92.9%,特异度93.1%。MR IDEAL-IQ的脂肪分数测量值与QCT测量的肝BMD值、脂肪分数值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P<0.01)、0.921(P<0.01)。肝BMD值(mg/cc)、肝组织脂肪分数与病理的脂肪变性的细胞百分比均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8(P<0.01)、0.855(P<0.01)。随着脂肪变细胞的增多,BMD值降低,脂肪分数增高。结论QCT测量的肝BMD值、脂肪分数值不仅与肝CT值、肝脾CT值比值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与MRIDEAL-IQ测量的脂肪分数值亦有高度的相关性。QCT可以用来定量诊断脂肪肝且有较高的准确性。目的探讨QCT测量腹部脂肪面积与脂肪肝的风险关系。方法99例QCT受检对象(72例脂肪肝、27例正常对象)用QCT体质成分分析功能测量每个对象脐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腹部脂肪总面积(TFA)、腹腔内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与脂肪肝组年龄、BMI(身体质量指数)、VFA、TFA之间的差异,SFA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BMI正常的脂肪肝病人的VFA、TFA、SFA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也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腹部脂肪面积、年龄、BMI与脂肪肝的风险关系,ROC曲线比较腹部脂肪面积与脂肪肝的风险关系。结果脂肪肝组病人腹部脂肪面积(cm2)TFA、VFA、BMI(kg/m2)分别为308.06±129.20、147.95±59.62、26.75±3.63;正常肝脏组腹部脂肪面积(cm2)TFA、VFA、BMI(kg/m2)分别为 185.91±143.94、75.60±64.41、23.31±3.07。脂肪肝组的 TFA、VFA、BMI 值均较正常肝脏组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1、<0.0001、0.0004)。脂肪肝病人和正常组 SFA 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 137.10(96.90,209.00)、68.20(32.80,189.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465,P=0.01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FA为独立的脂肪肝风险因素,OR 值 1.024,95%CI(1.012,1.037),P=0.000。ROC 曲线下面积 VFA>TFA>SFA,分别为0.803、0.732、0.66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MI正常的脂肪肝患者与正常人的VFA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105.5(93.55,152.40)、56.95(11.65,1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19,P=0.009);两组 TFA 分别为255.05(162.75,335.75)、124.00(42.45,308.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P=0.089);两组 SFA 分别为 115.00(83.52,167.15)、64.60(22.87,1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4,P=0.215)。结论QCT一次全腹部扫描还能同时得到腹部脂肪面积数据,VFA是脂肪肝独立的风险因素,在BMI正常人群中VFA仍有风险预测价值。QCT为定量诊断和评估脂肪肝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