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是我国红壤的中心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一环境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许多防治措施,其中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就是近年来提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举措。本研究选取星子县长岭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小区监测数据、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该流域油茶、红豆杉、水保林、封禁林四种措施相比对照的减流减沙效益大小及土壤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最后利用熵权综合指数法评价各治理措施生态效益。结论如下:(1)通过2016-2017年的小区观测数据显示,不同治理措施的泥沙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分布规律与降雨量大致相同,季节尺度上主要分布在春夏两季,月尺度上集中分布在3-9月份的降雨汛期。与对照地相比,这四种措施的减流减沙效益均有所提高,且减流效益都低于减沙效益。不同治理措施间的减沙效益和减流效益均表现为:封禁林>红豆杉>水保林>油茶>对照。(2)与对照地相比,这四种措施总体上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各措施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作用显著性各不相同(p<0.05)。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含水率、颗粒组成、容重和pH值整体呈现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加,孔隙度则相反,土壤持水量与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不同措施土壤的理化性质随坡位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土壤含水率、容重、孔隙度整体呈坡下较高,温度坡上较高,pH值则表现为坡中较高。(3)与对照地相比,这四种措施在0-40cm土层的土壤速效养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各措施间水保林对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红豆杉对碱解氮和速效钾显著增加(p<0.05)。不同土层中,整体呈现0-20cm土层养分含量高于20-40cm土层。整个采样区上,土壤养分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坡上和坡中高,坡下低,而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随坡位的变化规律不明显。(4)与对照地相比,这四种措施均能提高土壤抵抗外营力侵蚀的能力,减小土壤可蚀性K值,且0-20cm土层的K值均小于20-40cm土层。不同土层各治理措施的土壤K值分布规律有所差别,整体属封禁林的抗侵蚀能力更强。(5)与对照地相比,这四种措施均能提高0-40cm土层土壤质量等级,其中红豆杉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最好,土壤质量较高(Ⅱ级),其次为封禁林、水保林和油茶,土壤质量均为中等(Ⅲ级)。不同土层中,各措施对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改善效果整体高于0-20cm土层。(6)运用熵权综合指数法对长岭小流域的油茶、红豆杉、封禁林、水保林和对照地五种不同措施下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指数的大小顺序为:封禁林>水保林>红豆杉>油茶>对照,整体表现为封禁林和水保林的生态效益更好,经济林的生态效益略低,说明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治理阶段,实施封禁措施和种植水保林是比较理想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