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市场的高抑价率,会带来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失衡,二级市场的非理性炒新盛行,股市长期弱势等一系列问题。在2013年底证监会进行重大发行定价改革后,股票发行市场上抑价问题更加突出,首次出现了新股连续“一”字涨停的独特景象,即新股初上市开盘便涨停并在延续的交易日中连续涨停。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影响机制显得意义重大。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首先梳理了历年来的定价制度改革,对比IPO抑价率的变化趋势。再以首日涨跌幅限制角度进行主要分析,发现涨跌幅限制的延迟价格发现、流动性干扰、波动性溢出效应同样适用于新股发行交易。以往文献对IPO高抑价的测算在最近这次改革后不能准确反映新股上市后的价值偏离程度。然后本文借鉴行为金融学的有限关注理论、羊群效应、正向反馈等理论阐述了改革后出现的连续“一”字板会进一步加强投资者的炒新情绪,助长二级市场交易的炒作行为,从而导致IPO的高抑价。在实证分析中,本文研究发现:(1)整体来说,新股上市首日设置涨跌幅限制后,IPO的抑价率显著提高了。(2)首日涨跌幅限制实施后,出现了连续“一”字板现象,加大了媒体的曝光,加剧了二级市场上参与新股申购和交易的热情,通过炒新情绪的中介效应,IPO的抑价率进一步提高。(3)首日涨跌幅限制实施后,二级市场上炒作行为更明显,发行价格低、发行股数少的上市公司IPO抑价率尤为突出。(4)倾向评分匹配(PSM)重新筛选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发现匹配前后,涨跌幅限制都对IPO的高抑价有着显著促进作用,结果支持本文假设。研究结论表明,2013年底这次重要定价制度改革设置了首日涨跌幅限制,造成了 IPO的超高抑价率,助长了二级市场上的投机氛围,不利于培养投资者判断、甄别企业价值的能力,不利于IPO市场化的推行。最后,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1)针对改革后IPO抑价率不同于以往测算方式的原因,本文进行理论以及数据的详细分析。(2)本文借鉴Bake&Wurgler(2006)情绪指标的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试图构造投资者在新股发行相关方面的情绪指标。(3)尝试具体分析首日涨跌幅限制角度对IPO高抑价的影响机理,丰富了相关研究。(4)采用了倾向评分匹配对模型进行了检验,使结论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