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快速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为区域管理者认识、控制生态安全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华北典型矿业城市——武安市为研究区,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武安市景观格局分析最优粒度,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基于损失度模型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引用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构成要素。研究表明:(1)200m是武安市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优粒度。武安市景观面积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园地,西部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为主,中东部以建设用地和耕地等人工、半人工景观为主;耕地和草地分布较为集中;林地和未利用地景观在研究区分布广泛;建设用地景观则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园地景观分布较为零散,水域则呈线状由西北贯穿东南。武安市景观整体优势度不明显、破碎度高,各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异明显;10a间武安市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加剧,各景观类型缓慢向均衡化发展,景观斑块由分散向聚集发展,但连通性有所降低。(2)从整体空间分布来看,武安市景观生态风险值呈现西低东高、从中部向周边逐渐减小的趋势。武安市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所占面积最大,其次为低风险区、弱风险区,极高风险区面积最小。2009-2019年10a年间武安市景观生态风险呈不断升高的趋势,极高风险区面积显著增加,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区面积明显减少。采矿活动对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半径为1400m,且这种影响随距离增加而衰减。(3)武安市生态安全格局是由10个生态源地、19条廊道、若干生态障碍点和生态夹点构成的点线面网状结构;空间分布上西部要素丰富、纵横交错,中东部仅有一条生态廊道贯穿其中。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南部的山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和林地;每个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连通性方面的重要性也不同。生态障碍点和生态夹点分布在生态廊道内及其周围,生态障碍点和生态夹点重合的区域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