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微观结构和公司财务学的交叉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角度考察其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公司财务学的理解。本文考察了股票流动性这一市场微观结构的核心概念对企业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公司治理以及企业价值的影响。
首先,本文第2章使用2000-2008年间深沪两市中仅发行了A股的上市公司的高频交易数据,采用有效价差和报价价差来衡量公司股票的流动性,考察了股票流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是否满足权益再融资条件以及股权分置改革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性(买卖价差)和资本结构呈显著负相关性(正相关性)。这表明,公司股票的流动性越高,相对于债权融资而言,使用权益融资的成本越低,企业越倾向于使用权益融资。满足再融资条件的公司的杠杆对流动性的敏感性更强,这表明,再融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满足再融资条件的公司的杠杆对流动性的积极反应。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的杠杆对流动性的敏感性更强,但这种关系不是很稳健。这表明,尽管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促使企业更加关注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但由于大量公司并未真正进入全流通且进入时间不长,故这一效应还没有完全体现。
其次,本文第3章使用与上一章相同的样本考察了股票流动性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影响。使用整体偏调整模型、两阶段偏调整模型和Nerlove的部分调整模型的结果均表明,股票流动性越高,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越快。作为一个替代性的解释,规模变量的引入并不能消除股票流动性的这一影响;股票流动性在杠杆向下调整的过程中的作用更强。使用账面杠杆替代市值杠杆,使用报价价差代替有效价差时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并不稳健。
再次,本文第4章使用2001-2007年间仅发行了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股票流动性和公司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流动性与企业投资水平正相关,这意味着股票流动性通过扩展企业的投资机会集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股票流动性与股价信息含量呈倒U型关系,但是股票信息含量的大小并没有影响到投资和股价之间的敏感性。这表明,市场上的投资者可能更多的是挖掘了管理者已有但没有披露出来的私有信息,而不是管理者所没有的私有信息,因而管理者并不需要依此进行投资决策。使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均没有改变研究结论。
第四,本文第5章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股票流动性的两大效应,即“退出威胁”与“锁定效应”。研究表明,当股票流动性较低时,机构投资者的退出策略不可行,被迫参与上市公司的监督行为,即表现为“锁定效应”,且股票流动性越低,这一效应越明显。然而,随着股票流动性的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退出策略开始变得可信,从而可以通过一定的触发策略迫使管理者选择尽职,因而表现为“退出威胁”,且股票流动性越高,这一效应越明显。因此,总的说来,股票流动性与经营绩效之间会呈现一个先减后增的U型关系。本章使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论支持了本章的假说。
最后,作为一个总括性的讨论,第6章考察了股票流动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及股票分置改革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股票流动性越高,企业价值越高,财务杠杆水平越低,但企业经营绩效反而越差,即第5章中的锁定效应支配了退出威胁效应;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流动性和公司价值及财务杠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有所增强但不显著,而流动性和经营绩效之间的负相关性却得以显著降低。本文进一步在我国特定的制度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就这些证据提出了一些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