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儿童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的中医证候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地区分布、饮食情况、疾病发病情况、生长发育、既往史、过敏史等相关性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儿童再发性腹痛的病例,共计122例。收集患儿病史及症状表现,填写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应用13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Excel及SPSS 23.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RAP临床特点:本次研究共收入122例患儿,年龄分布在3岁至14岁之间,平均7.96±2.94岁,男女比例约为1.07:1;病程多集中在6个月至3年,腹痛多无明显诱因,发作时间多无规律或出现在餐后,多数患儿3月内腹痛发作频率在60次以下,平均0-1.5天疼痛发作1次,每次多在半小时内可缓解;临床表现以脐周或上腹部隐痛为主,疼痛并不剧烈,可表现出无或一种或多种伴随症状,伴随纳差的患儿最多,面色多红润正常,少数有白斑,舌苔脉象多表现为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患儿多无既往相关病史和过敏史。2.122例RAP患儿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湿阻中焦证(42.63%)>脾胃湿热证(22.13%)>肝胃不和证(20.49%)>乳食积滞证(5.73%)>脾胃虚寒证(4.92%)>腹部中寒证(2.46%)>胃阴不足证(1.64%),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各证型间身高分级经统计分析有相关性,经回归分析认为身高偏高的患儿证型为湿阻中焦证的可能性偏低。经检验证型分布与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城区及非城区分布无显著相关性,与患儿的饮食时间是否规律、挑食与否、食量多少、喜食肉类与否、喜食甜食与否无相关性,与患儿的体重、既往相关病史、过敏史也无相关性。4.中医证型分布与疼痛性质有相关性:腹部中寒证中绞痛病例最多,脾胃湿热证中灼痛病例最多,肝胃不和证中胀痛病例最多,乳食积滞证中隐痛与胀痛病例比例相当,湿阻中焦证、脾胃虚寒证中均以隐痛病例最多,胃阴不足证中隐痛病例与灼痛病例比例相当。经回归分析也提示表现为灼痛分型为脾胃湿热证可能性更高,表现为胀痛分型为肝胃不和证可能性更高,表现为隐痛分型为湿阻中焦证可能性更高。5.中医证型分布与疼痛缓解方式有相关性:脾胃虚寒证中自行缓解与按揉后或热敷后缓解的病例比例相当,胃阴不足证中自行缓解与不能缓解的病例比例相当,余证型中均以能自行缓解的病例最多。在所有自行缓解、按揉后或热敷后缓解的病例中,均是湿阻中焦证分布最多。6.中医证型分布与伴随症状有相关性:伴随症状中,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口臭、纳差、大便干分布于各证型间,影响中医证型分布,其中嗳气、腹胀、口臭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密切。经回归分析,伴随口臭的病例分型为脾胃湿热证的可能性更高;伴随嗳气、但不伴随口臭的病例分型为肝胃不和证的可能性更高;不伴随腹胀的病例分型为湿浊中阻证的可能性更高。7.中医证型分布与主症轻重程度有相关性:胃阴不足证中中症、重症病例比例相当,余证型中均为中症病例最多。8.中医证型分布与有无诱因、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部位、次症轻重程度均未提示有相关性。9.122例RAP病例中Hp感染24例,阳性率为19.67%,年龄分布在3岁至14岁之间,平均9.17±3.25岁,男女比例为1.4:1,经检验,Hp感染与年龄有统计学差异,与性别、病程、地区分布、症状轻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10.Hp阳性患儿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为:湿阻中焦证(41.67%)>脾胃湿热证(29.17%)>肝胃不和证(25.00%)>脾胃虚寒证(4.16%)>腹部中寒证(0%)=乳食积滞证(0%)=胃阴不足证(0%)。经检验,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RAP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疼痛性质多样化,可自行缓解但易反复,诱因不明,发作时间规律性不强,中医证型分布以湿阻中焦证最多,其分布与疼痛性质、疼痛缓解方式、主症轻重程度有相关性,与Hp感染、年龄、性别、病程、地区、饮食情况、有无诱因、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部位、生长发育、既往相关病史、过敏史、次症轻重程度无相关性。2.本研究提示腹部中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湿阻中焦证、乳食积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的证候特点。3.本研究提示RAP证候变化规律,热证演变:初起湿阻中焦证,中期以乳食积滞证、脾胃湿热证为主,后期以胃阴不足证为主;寒证演变:初起腹部中寒证,后期则以脾胃虚寒证为主。4.Hp阳性患儿中湿阻中焦证最多,脾胃湿热证次之,提示与Hp感染相关。湿邪内阻,久生湿热,湿阻中焦证可为脾胃湿热证前期状态,可能为Hp的易感性埋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