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贵州水坝塘镇李双为例对大山歌传承人进行个案研究,先用田野考察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再整合材料,阐述传承人的相关背景,论述其音乐活动,进而分析大山歌音乐特点,最后总结出传承人在传承大山歌中的贡献。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一章系统介绍传承人的生存环境、人生经历等背景情况,为后文进行铺垫。第二章论述传承人的家庭状况、传承谱系、习乐过程、表演场合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得出以下结论:一、传承人家中已无后人传唱大山歌;二、传承谱系的六代传承人多数已年迈,不再演唱大山歌,导致后继无人的现象;三、传承人的习乐过程经历了启蒙、学习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四、演唱场合包括劳动、休息、媒体采访、学者访问、领导视察等。五、传承方式以“自学”和口传心授两种为主。第三章为传承人的大山歌分析。先将大山歌分为田歌、盘歌、山歌、小调四类。再分析其音乐特点,即音调以窄声韵“sol、la、do”和“la、do、re”为主,节拍以规整居多,节奏以短长型或长短型为主,调式以羽、徵为主,单乐段结构,稳定终止,旋律发展手法多样,以民间常用的重复、鱼咬尾、换头合尾等形式为主,衬词衬腔多为语气词构成,句首、句中、句尾有衬腔或滑音进行装饰,地方性韵味浓厚。接着论述大山歌的风格和传承人的演唱风格,大山歌风格为质朴美、婉转美、阳刚美;演唱风格有六种:一是重“情”,表达真情实感,二是重“词”,突出地方性色彩,三是重“腔”,以求好听,四是重“连贯性”,把握整体韵律,五是重“节奏节拍”,准确表达歌曲完整性,六是重“即兴编词能力”,激发听者兴趣。最后总结出大山歌的功能,即实用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第四章对传承人面临的问题、解决对策、贡献等方面进行透析。首先阐述传承人面临断代现象、环境考验、资金不足的三大困境。其次,根据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即开设传承班,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重视传承人及其文化;寻找多方位的资金支持,落实传承人待遇;结合多种传承方式传承,创造新时代下适应非遗传承的环境;运用兼容并蓄的双重模式,传承大山歌文化。最后总结出传承人在传承大山歌中的贡献,共四点:一是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成立大山歌队伍,参加大山歌比赛;二是传承人提供大山歌材料,协助编写大山歌教材;三是传承人承载着社会功能;四是传承人是联系传统与现代的重要载体。第三部分为结论。系统论述全文的要点,推出重要结论,并探讨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