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观就是指人的生和死的意识。生死问题是任何生命存在都要面对的问题。人作为特殊生物,因为有对事物的意识、有思考能力,因此,对人而言“生”的意义并非简单的活着,“死”的意义也并非指生命的终结。作为人还要思考“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如何优生优死”、“在有生之年如何能够活得充实而饱满,即使死亡来临的时候亦可处于安然之态”。因每个人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在的社会关系及个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其生死观也各有不同。总体来看,这些生死观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积极的生死观,会让生命充满活力,提升生存的价值;消极的生死观,会使生命日益衰微,走向不可预知的极端。学校德育中生命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从少年时开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使每个人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以中小学生的生死观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小学生生死观的现实考察,找出他们生死观中存在的问题,从德育学的角度提出学校教育的具体策略,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生死观,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论文首先通过指出现实中小学生生死观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小学生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并对中西方生死观发展和生死观教育研究发展作了基本的梳理。其次,界定了本文的相关概念,指出“生”以生命为内容,以生存、生长、生活为形式。生命包括自然生命、智慧生命、精神生命。“死”主要是肉体死亡、精神死亡、挫折意识的死亡。“科学的生死观”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与死亡抗争的过程,指出生死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寻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接着通过对中西方的科学生死观分析,为进一步剖析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再次,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在生死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生”的冷漠,对“死”的知识的匮乏,能力不足之下的舍己救人,意志薄弱之下的“一了百了”和苦痛打击之下的精神死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生死观的异化,道德观与生死观的分离,以及学校生死观教育上存在的目标错位、内容缺位和方法不当。最后,建构了目标上追求知、情、意、行统一,内容上兼顾仁、义、礼、智,方法上把认知矫正、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结合起来的中小学科学生死观的教育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爱与被爱,建立与他人的意义联系,在义与利,理与欲之间能够以科学的中庸之道,结合自身情境学会智慧的选择,克服身、心、行的不良倾向,树立科学的生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