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功能研究——以H省的几起典型事件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革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即不同的社会要素共存同一时空。只有使不同的要素有机的衔接,达到相对和谐状态,历史变革才能有序进行。否则就会产生结构性的社会矛盾、社会磨擦、社会撕裂,及至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正是在这一结构性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乡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时间更长,次数也不断增多。如何预防并有效解决乡村群体性事件,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日益成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难点,重点。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人民获取及传播信息的渠道之一,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如何将互联网和乡村群体性事件联系起来,并有效发挥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论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在网络治理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在治理乡村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与影响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对H省几起典型乡村群体性事件及具体的网络治理作用的研究,最终提出有效发挥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治理作用的对策建议。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功能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是对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功能进行了定性研究,内容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   第二章,理论研究。本章以预防及治理乡村群体性事件为目标,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对中国乡村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性质和原因以及对互联网的治理功能都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于乡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制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的治理作用。促进互联网网络治理作用发挥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鼓励推进电子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治理功能的实现有据可依;乡村互联网的良好发展前景使网络治理作用的发挥更具可行性;村民极力寻求有效方式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态度使网络治理作用的发挥更具实践性。互联网的治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丰富了乡村民主的内容及形式,使利益集团得到制衡,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制约互联网网络治理作用发挥的因素主要有村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度不高、武力解决问题的传统思想及治理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政府的执行力。   第三章,案例分析。本章主要是以H省为例,对互联网在乡村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功能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在本章中,对H省乡村群体性事件的概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H省乡村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主要诱因及主要类型。同时分析了H省几起典型的乡村群体性事件,包括邓玉娇事件、石首事件及黄石“8·6”事件。以邓玉娇事件为例,重点分析研究了互联网在邓玉娇事件中的治理作用,包括互联网对民众的引导作用、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及对事件解决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民众及政府应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乡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民众要理性对待互联网信息,政府应加强引导。   第四章,对策建议。本章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成因,提出有效发挥互联网网络治理作用的建议和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包括:以知识精英为主导,以国家政策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学习活动;坚持可导不可激和可散不可聚原则;搭建互联网对话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利益整合机制。   第五章,结论。本章指出虽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具体可行的方式终将促进乡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和治理。
其他文献
期刊
土地,本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承载着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然而在改革浪潮的汹涌驱动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方法:收取2010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
近三十年来,被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在中小学快速扩张,导致小学素质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竞争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主流学校教育延伸到影子教育系统,从学生自身之间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