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脑区鱼藤酮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及评价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15034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脑区鱼藤酮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方法和比较  【目的】探讨环境毒素鱼藤酮(rotenone,Rot)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模型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方法】(1)采用单侧脑内立体定向注射给药途径,分别对小鼠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区进行Rot单点或双点注射;(2)一般情况观察:术后连续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觅食、觅水、体重情况以及鼠毛色泽等,是否出现弓背姿势、竖毛现象及肢体抖动等表现;(3)阿朴吗啡(APO,Apomorphine)诱导的单侧旋转实验评定: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通过背部皮下注射APO诱导小鼠单侧旋转实验,注射10min后开始记录,记录30min内旋转次数;(4)于术后8周处死小鼠,并于处死前行爬杆实验评价小鼠运动功能;(5)组织病理学: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黑质致密区 TH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和形态变化,观察纹状体区域TH染色情况;(6)神经生化:术后8周取小鼠损毁侧纹状体,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检测纹状体DA、DOPAC、HVA、5-HT含量。  【结果】(1) Rot组术后小鼠可通过APO诱导出偏侧旋转行为,平均超过7转/min;黑质损毁组整体较纹状体损毁组更早出现APO诱导的旋转行为;(2)Rot干预后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自身清洁能力下降,出现自主运动减少、觅食差、弓背、肢体不自主震颤等情况,爬竿实验耗时延长;黑质组较纹状体组体重减轻明显;(3)采用黑质4ug造模的成功率为41.67%,死亡率为41.67%;黑质8ug造模成功率33.33%,死亡率为37.5%;纹状体6ug造模成功率为45.83%,死亡率为16.67%;纹状体12ug造模成功率为58.33%,死亡率为33.3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模型组损毁侧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排列较紊乱,胞浆内TH表达也较对照侧减少;纹状体区域出现染色变淡情况,平均光密度值较对侧下降,纹状体6ug及12ug组损害分别较黑质4ug及8ug组严重;(5)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Rot组小鼠中脑 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OPAC较对照组升高,HVA、5-HT较对照组下降,其中纹状体组DA下降较黑质组明显。  【结论】通过鱼藤酮立体定向注射入小鼠黑质致密部或纹状体区域可模拟多巴胺能神经通路损害及部分运动特征,制备出稳定及可靠的偏侧PD动物模型;同一位点注射鱼藤酮,随剂量增高死亡率增高;黑质区损毁模型较纹状体区损毁模型症状出现早,纹状体区造模组TH阳性染色损害及纹状体多巴胺下降水平较黑质组严重,同时成模率较黑质区造模高。
其他文献
目的:银屑病是一种较常见的与遗传、免疫等多因素相关的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大量研究表明 T细胞的活化是银屑病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RasGRP1(Ras gu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