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GF和肌肽对中期保存兔角膜的保护作用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旨在比较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肌肽(carnosine)在中期保存兔角膜过程中,对角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肌肽应用于角膜中期保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改进中期角膜保存方法。方法:(1)以基础培养基MEM为主要成份、添加1%低分子右旋糖酐、2.5%硫酸软骨素、HEPES缓冲液、链霉素等配制中期角膜保存液。(2)在中期角膜保存液中加入bFGF和肌肽,分为A (bFGF 20 ng/ml)、B(肌肽5g/L)、C(bFGF 20 ng/ml+肌肽5g/L)三个实验组及对照组D组(未加bFGF及肌肽),各组于4℃下保存新西兰大白兔角膜,于保存第3、7、14天,30-35℃复温后,行角膜大体形态观察、台盼兰-茜素红联合染色、角膜组织病理切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综合评价保存效果。(3)保存液存放期间定期行生化及细菌学检测,评价其生物安全性。结果:1、角膜大体形态观察:保存第3天,实验各组及对照组角膜均透明,无水肿、增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角膜透明度逐渐下降,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增厚,保存第14天,对照组明显水肿增厚,透明度差;实验各组角膜亦有不同程度水肿增厚,但透明度尚可,其中以A、C组角膜透明度最好。2、台盼兰-茜素红联合染色:角膜保存第7、14天,实验各组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较好,核蓝染细胞较少,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较高(P<0.001),其中以实验A、C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最高,保存效果最好( P<0.001)。3、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角膜保存第7、14天,实验各组与对照组相比,角膜组织结构较完整,基质层水肿程度较轻,内皮层与后弹力层贴附较紧密,无明显脱落。4、超微结构观察:角膜保存第14天,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实验A、C组角膜内皮细胞呈六边形镶嵌结构,排列规则、Y型连接紧密、表面可见少量微绒毛;实验B组角膜内皮细胞呈较规则的六边形镶嵌结构,连接较紧密,见少量细胞融合及Y型连接断裂并存;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大量坏死,坏死区无明显细胞结构,存活的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形态不规则,并有细胞融合及Y型连接断裂,胞膜不完整,胞质裸露。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内有少量空泡,线粒体轻度水肿、内质网轻度扩张;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变性坏死现象明显,胞质内有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严重肿胀,内质网明显扩张,细胞核固缩。5、角膜保存期间,各组保存液均澄清,未见混浊及絮状沉淀。PH值稳定在7.2-7.4,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实验在自制中期角膜保存液中添加bFGF(20 ng/ml)与肌肽(5g/l)保存兔角膜,可明显提高保存角膜的质量,延长保存时间,证实bFGF和肌肽均具有保护角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二者均可以应用于角膜中期保存;但与bFGF相比,肌肽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弱。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NMO与MS患者视神经及脊髓损害MRI表现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两种疾病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临床确诊或疑似NMO及MS的患者
目的:本研究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ReSTOR Multifocal IOL,ReSTOR)及单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Aspheric Natural IQ,IQ)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