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种子散布的时空动态及幼苗更新对于揭示群落更新机制和植被斑块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于2005~2008年在凉水自然保护区的9hm2阔叶红松林永久样地的中心地带(150m×150m),设置287~319个种子接收器(面积为0.5m2,网口位于离地面1m处),定期收集并鉴定其中的种子,并于2006年在每个种子接收器旁设置一个1m×1m的小样方,定期调查其内的一年生幼苗。结果表明:(1)乔木树种的种子雨强度在不同的年份间存在差异,由2005年到2007年逐年递减,2008年最大(分别为864.2±1084.3粒·m-2、300.9±349.4粒·m-2、144.8±195.5粒·m-2和3624.6±4086.4粒·m-2)。11个树种均表现出了年际间的差异,一些树种如水曲柳、糠椴、白桦、云杉、冷杉在某一年份结实量很小或几乎不结实,而红松受人为干扰较大。(2)种子散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5月份到11月份均收集到了各树种的种子,且种子雨在10月达到高峰,11月中旬基本结束,但不同的树种的时间变化形式不同。高峰期,种子雨以完整种子为主;而在这之前的种子雨主要以未成熟种子为主。(3)种子雨的构成在各年份间保持稳定。(4)变异函数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年份种子雨空间异质性不同,而空间异质性与种子雨强度呈正相关。(5)阔叶红松林一年生幼苗不同年份组成基本一致,水曲柳、花楷槭、青楷槭、五角槭,在每一年均会出现;而红松、冷杉、榆树、枫桦、紫椴的一年生幼苗很少甚至在有的年份从未出现。水曲柳则为一年生幼苗中的优势种。(6)幼苗的新生最多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而死亡数量最多是发生在调查期结束后的整个冬天至第二年春。(7)林隙对种子雨的降落没有影响,即总种子雨量在林隙下与非林隙下各个年份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就单个树种来说,在有的调查年份林隙下与非林隙下种子雨密度会有显著差异,但没有连续一致的结果。非林隙的幼苗密度显著高于林隙,而高度生长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