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价通常是指商品的价格,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并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发挥杠杆作用。物价问题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亦是一个政治问题。物价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是市场商品供求情况的信号。国家和企业利用这种信号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协调农、工、商业均衡发展。从民生角度看,物价牵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物价稳定直接影响群众日常生活与社会安定。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太行解放区的物价总体呈慢坡式上升态势,但中间又有几次较大的暴涨暴落现象;同时太行区物价存在东西地域性差异及工业品与农业品剪刀差额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及根据地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的这种物价情形既和生产力落后有关又与战争及边区政府经济政策相关,既受国统区物价动荡影响又受交通闭塞和生产季节性影响。为稳定物价、促进边区经济合理发展、支援解放战争,边区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指示和太行区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物价进行有效调节控制,从而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并为以后物价调控与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图表法等方法,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研究分四部分论述了这一时期太行区物价状况。第一部分梳理了抗战胜利后太行区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第二部分考察了抗战期间太行区物价概况及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物价特征;第三部分阐述了太行区物价波动原因;第四部分分析了边区政府为实现物价稳定采取的相关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