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
1.1观察实验组(青蒿琥酯与克林霉素联合用药)与对照组(单一用青蒿琥酯)在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方面的作用,为疟疾临床治疗用药及抗疟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1.2体外测定不同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计算半数抑制量(ID50)。
1.3对不同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ID50)进行对比研究。
1.4探讨联合用药是否有增效和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的作用,为疟疾的临床治疗提出新的联用方案。
2.方法
2.1虫株与培养: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品系),参照Trager等方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
2.2药物作用观察:用体外剂量递增间隔接触法进行抗性培育。
2.3体外测定:测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以测定板的对照#为基数,计算各浓度#中的裂殖体抑制率,用ICEstimator software计算ID50。
2.4判别标准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ID50较亲代上升5倍以上,可以认为对该药产生了抗药性,相应的恶性疟原虫称为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抗性株。在相同的搞性培育时间内,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对恶性疟原虫的ID50分别较亲代上升5倍,可以认为对该药产生了抗性;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对恶性疟原虫的ID50分别与亲代相比,无明显上升或者虽然有上升,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可以认为该联合用药有延缓作用。
3.结果
3.1对照组恶性疟原虫接触青蒿琥酯前后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对照组疟原虫在接触青蒿琥酯后90天对青蒿琥酯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19.0(273.8/14.4)倍,停药后30天的1.8(273.8/155.8)倍,停药后30天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10.8(155.8/14.4)倍;对克林霉素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1.7(24815.2/14610.4)倍,停药后30天的1.2(24815.2/21543.2)倍,停药后30天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1.5(21543.2/14610.4)倍。
3.2实验组恶性疟原虫接触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前后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恶性疟原虫在接触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后90天,对青蒿琥酯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3.4(49.6/14.4)倍,停药后30天的1.6(49.6/30.2)倍,停药后30天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2.1(30.2/14.4)倍。对克林霉素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1.6(23859.4/14610.4)倍,停药后30天的1.5(23859.4/15487.4)倍,停药后30天的ID50为接触药物前的1.1(15487.4/14610.4)倍。
3.3青蒿琥酯/克林霉素联用与青蒿琥酯单用对恶性疟原虫作用的比较在恶性疟原虫未接触药物前,在青蒿琥酯测定板、克林霉素测定板和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复合测定板中测定疟原虫的敏感性显示,单一测定板中青蒿琥酯的ID50是复合测定板的2.3(14.4/6.4)倍;克林霉素的ID50是复合测定板的143.5(14610.4/101.8)倍。照组在接触药物90天后,单一测定板中青蒿琥酯的ID50是复合测定板的5.5(273.80/50.2)倍;克林霉素的ID50是复合测定板的30.9(24815.2/803.2)倍。实验组在接触药物90天后,单一测定板中青蒿琥酯的ID50是复合测定板的0.5(49.6/99)倍;克林霉素的ID50是复合测定板的15.1(23859.40/1584.8)倍。
4.结论
4.1恶性疟原虫在单一接触青蒿琥酯后一段时间可产生抗药性,其ID50远远高于亲代的5倍以上,进一步证实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可以培育出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耐药株。
4.2恶性疟原虫对药物产生的抗性不稳定,可以随停药的时间延长而下降。
4.3实验组恶性疟原虫对药物耐受性的增长速度远远慢于对照组,提示青蒿琥酯与克林霉素两种药物联用有明显增效作用和延缓抗性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