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PC-MRI)技术测量门静脉系统血流参数,以探讨PC-MRI技术在乙肝肝硬化肝功能状况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4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男35例,女8例,年龄29~70岁,平均51.6岁,其中Child-Pugh A级15例,B级13例,C级15例;正常对照组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0~60岁,平均42岁。通过PC-MRI测量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截面积(S,mm2)、平均每搏血流量(?QPV,ml/beat)、平均血流量(Q,ml/s)和平均流速(V,cm/s)。结果:正常组门静脉SPV为(108.595±20.868)mm2,明显小于Child A、B级(p<0.05);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QPV、QPV和VPV逐渐减小(p<0.05),Child-pugh C级的VPV为(11.927±4.602)cm/s,明显低于正常组与Child A(p<0.05);肝硬化各组SSMV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肝硬化组?QSMV、QSMV、VSMV变化不明显,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Child C级VSV为(10.477±7.230)cm/s较正常组及Child A级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C级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总平均每搏血流量?Q及平均血流量Q明显高于门静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PV、QPV、VPV、?QSV、QSV和VSV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373、-0.469、-0.514、-0.444、-0.524。结论:1、随着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门静脉血管先扩张后缩窄,门静脉的平均每搏血流量、平均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呈下降趋势;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较为稳定;脾静脉平均每搏血流量、平均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呈下降趋势。所以有效门静脉血流的下降,意味着肝损害的进一步加重。2、通过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MEL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门静脉平均每搏血流量、门静脉平均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平均每搏血流量、脾静脉平均血流量和脾静脉血流速度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说明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程度的参考。3、PC-MRI成像技术应用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其结果较为可靠,是一种可靠性强且安全无创的门静脉血流测量技术,并可以作为于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