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运用符号学相关原理,对《人民日报》在雅典奥运和北京奥运期间有关刘翔的媒介报道进行文本阐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冠”应和了“大国崛起”的民族心态及集体诉求。在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社会性别等多重张力交织的媒介再现中,刘翔被反复表征为展现国家形象的“民族英雄”,并无可厚非地成为中国迈向新时代的代言人。2008北京奥运会被中国视为去“他者”化的战略性事件提上日程,刘翔作为其中关键性角色文本符号却意外因伤退赛。国外媒体将其渲染为“民族悲剧”,国人更是陷入极度低迷的情绪,于是被重新编码后的刘翔暂时获得了普通运动员身份的回归。而脚伤痊愈复出后的刘翔依然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希望拼搏于田径赛场,且始终占据着符号场域的中心位置。如此,中国试图借助体育的成就象征中国屹立于现代化之林的强烈欲望,与西方资本主义在体育等文化领域的奋力扩张隐蔽勾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