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丝蚓对不同水生植物残体腐解过程的影响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生植物的腐烂分解能引起河流湖泊等水体水质大规模波动,从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水生植物的腐解过程不仅受非生物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底栖动物等生物因素影响。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仅关注非生物因素对水生植物腐解过程的影响而忽略了底栖动物等生物因素的作用。关于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残体腐解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为刮食者(Scrapers)和撕食者(Shredders)对水生植物残体腐解的影响,鲜有收集者(Gather-collectors)的相关报道。本文以底栖动物收集者水丝蚓为对象,探讨水丝蚓对挺水植物芦苇、沉水植物伊乐藻以及混合植物残体腐解过程的影响。本文定量监测腐解过程中不同阶段下水生植物的腐解速率、植物残体营养元素、上覆水水质指标、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相关结论如下:(1)水丝蚓显著加速伊乐藻的腐解进程(P<0.05),在33-128天期间显著促进芦苇的腐解(P<0.05),在65-128天期间混合植物的腐解速度显著提高(P<0.01)。加水丝蚓后,分解50%伊乐藻、芦苇和混合植物残体所需时间分别由原来未加水丝蚓的9天、129天和26天缩短为4天、102天和23天,而分解95%伊乐藻、芦苇和混合植物残体所需时间更是由92天、704天和355天缩短为54天、562天和279天。(2)植物残体的损失质量与植物初始成分总氮、总磷含量显著正相关,与C/N、C/P成负相关。其中,加水丝蚓的伊乐藻残体C/N显著低于未加水丝蚓残体C/N(P<0.05),加水丝蚓的芦苇残体总磷含量显著高于未加水丝蚓残体总磷(P<0.05),而加水丝蚓的混合植物残体C/P显著低于未加水丝蚓残体C/P(P<0.05)。(3)在33-64天期间,加水丝蚓的水体COD、TP浓度均显著大于未加水丝蚓水体(P<0.05)。在65-128天期间,加水丝蚓的水体COD和TP浓度均低于未加水丝蚓水体。而底泥有机碳和磷含量显著高于未加水丝蚓的底泥(P<0.05)。可见水丝蚓在33-64天期间,促进芦苇、伊乐藻、混合植物残体内C和P向水体中释放,而在65-128天期间促进水体中C和P向底泥中迁移。(4)随着水生植物残体腐解的进行,植物残体表面和水丝蚓体内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加入水丝蚓的植物残体表面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有所降低。在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厚壁菌门)占据最大优势;在目水平上,Clostridiales(梭菌目)、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目)、Rhodocyclales(红环菌目)、Desulfobacterales(脱硫杆菌目)为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Acetobacteroides、Uliginosibacterium、eeia为优势菌群,水丝蚓体内存在相对丰度较高的Leadbetterella、Paracoccus(副球菌属)等纤维素降解菌群。(5)水丝蚓体内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植物残体表面真菌群落。在植物残体表面,Chytridiomycota(壶菌门)、Cryptomycota(隐真菌门)为优势菌群,在水丝蚓体内,Cryptomycota(隐真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门)、Chytridiomycota(壶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为优势菌群。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航拍图片广泛用于室外导航、绿色植被覆盖率检测、城市建筑面积估算等。航拍图片需求量大,可利用信息多,由于其图片像素高、数据量庞大等特点导致提取图
在GPS控制网边长条件不能满足标准规范时,提出了一种基于附合导线的GPS控制网布网方式,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该种布网方法能够达到矿业权核查精度要求.
针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思政课课堂教学情绪追求的目标与途径,探讨形成增进师生教学情感和活跃课堂氛围的心理契约机制,以增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升学生课堂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