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氨酯由于具有各种优异的性能和分子结构的可裁剪性,近年来成为一种通用的高分子材料。聚氨酯被广泛的应用于涂料、粘胶剂、发泡材料、弹性体以及一些特殊功能材料领域,包括生物医学材料、分离膜和形状记忆材料等。对于各种用途的聚氨酯材料,表面浸润性是材料适应使用环境和提高其功能性的关键因素。表面浸润性影响材料的一些特殊性能,例如涂料的抗污染性,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分离膜的水渗透性等。含氟化合物由于具有低的表面张力和摩擦系数,常用于构建超疏水界面材料(水接触角大于150°)。在聚氨酯结构上引入含氟基团,被认为是制备超疏水聚氨酯材料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表面氟化的聚氨酯材料而言,在成品材料表面进行后处理十分繁琐,且其成本昂贵,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聚氨酯的软段、硬段、扩链剂和端基将含氟基团引入到其本体结构上,但是又面临含氟链段被包裹到材料内部导致表面氟含量下降,从而难以提高表面浸润性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设计构造特殊分子结构的聚氨酯来促进氟元素在材料表面的富集,以达到超疏水性。除了亲/疏水性,液滴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力同样是浸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水滴低粘附力的“荷叶效应”,另一种是具有水滴高粘附力的“花瓣效应”。很显然,与已被广泛研究的人造自清洁界面不同,对于具有水滴低粘附力的超疏水界面材料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事实上,仿生界面材料的灵感来源于玫瑰花瓣,它已被证实拥有操纵液滴无损运输的能力,有望应用于流体器件。目前,被报道过的制备此类界面材料的方法包括模板法、刻蚀法、沉积法、自组装法和等离子体处理法等,这些方法中有些并不适用于大规模化生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方便高效的途径来构建水滴高粘附力的超疏水界面材料。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氟化的超支化聚脲-氨酯(HBPU)纳米纤维膜。首先在HBPU的端羟基上连接2-溴代异丁酰溴制备大分子引发剂,紧接着以此引发含氟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接枝聚合(ATRgP)。最后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氟化的HBPU纳米纤维膜。聚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波谱(NMR)表征。纳米纤维膜的表面性能分别通过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WCA)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和已报道过的线性含氟聚氨酯相比,氟化后的HBPU纳米纤维膜表面具有更高的氟含量,最高达29.14%。此外,利用方便高效的静电纺丝法成功构建了具有水滴高粘附力的超疏水(WCA159.7。)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