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本溯源,“粉丝电影”之所以能够在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大行其道、迅猛发展,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重视观众,即粉丝们的消费体验的满足和消费情感的表达。对于粉丝们而言,“粉丝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消费产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物质载体。粉丝们因为“粉丝电影”而聚集在一起,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产生了诸多挑战日常生活、戏谑权威、颠覆传统等类似于狂欢节般的群体性活动,而这些活动让他们获得了互动性、参与性的狂欢世界感受。因此“粉丝电影”是一场消费主义的“狂欢盛宴”,这种在市场化参与和商业化运作下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不仅为“粉丝电影”打上了深深的狂欢化烙印,也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因此,笔者正是在这样的思路启发下,阅读了大量“粉丝电影”相关的研究成果,从而详尽的分析了“粉丝电影”的内涵和典型特征。在这之后,笔者以巴赫金狂欢化的相关理论为视角,系统的分析了“粉丝电影”被消费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全民性、仪式性、颠覆性的狂欢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深入的探讨了由于“粉丝电影”这些狂欢化特征的存在,而带给粉丝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感受。最后,笔者从宏观的角度较为客观的分析了由于“粉丝电影”这些狂欢化特征的存在而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的改变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