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竹简文字集释箋证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w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主要针封曾侯乙墓竹简文字考释成果进行的集释和笺证。在集释释过程,以《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为底本,充分吸收近些年来关于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考释意见和成果,普在此基础上,加入我们封曾侯乙墓竹简文字中部分疑难字及误释或未释字的考释意见。   在笺证中,本文着眼於文字与考古的双重视野,试图以文字为依掳,名物为綫索,傅世典籍为参照,最后验之以墓中出土宝物。在具髓的笺证过程中,对于文字的考释,除凭借训诂利器外,我们将曾侯乙墓竹筒文字与其他出土楚简文字进行比较,使其考释结论不仅能够在典籍上找到依掳,更能在同时代的同类出土文献上得到补充和验证,并以此为依掳评判各家歧说和争论,为出土车马器、兵器等定名提供有益的指遵,为先秦典籍及其傅注笺疏提供寅物印证。   在考释及笺证中,为了使叙述更加清晰便利,我们将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为四节,分别介绍曾侯乙墓竹简的出土情况和简文所记车马兵甲等器物的概况;曾侯乙墓竹简的编綀情况及其相网成果;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的角度和代表着作;以及本论文的选题意羲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集释,是本文的主髓。以《曾侯乙墓》一书所收录的竹简及其原照片的作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学界关于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考释意见和成果盍可能完地造行收集、整理,普结合傅世文献及其他楚筒中与之相关的材料,封各家歧说进行评述,以笺证的形式存於“按语”之中。在集释过程中,以一支简为一个注释单元,每个单元首列释文,然後依注释号顺次封释文给以注释和说明。在注释过程中,严格以考释者的论文(或文章)发表时间的先後为序,在重要的考释後,附有按语,对一些争议颇多的考释意见,亦给出作者明确的支持意见和支持理由。   第三章,为曾侯乙墓竹简部分字词名物的考释,是集释中“按语”部分的发挥,是对第二章中集释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章中按笔者选行考释的性质,分为四接予以论予。前三接为字词考释,包括8条对原所释可能非是者的考释,如对“斡”、“圉”、“殇”等疑难字的考释;6条封原语焉不详者的考释,如对“敌”、“厀”、“翰”、“真”、“朎”、“笮”等疑难字的考释;2条对原未予讨论考释者的考释,如对“夜”等疑难字的考释;最後一节为名物考释,收录自己封曾侯乙墓竹简文字所记名物以及曾侯乙墓出土部分文物的考证意见,如对“狸貘”、“鞴”、“败”、“齿轾”、“鹿中”等名物考释。   第四章,为附录,附检字表,提供集释中所考释诸字在论文中的简号及其在《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中的页码,为学者使用提供便利。
其他文献
受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的影响,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08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00万,今年又有611万大学生毕业。如何安置这样庞大的待业队伍,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找到发挥所长的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良好环境,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一、
哈罗德·阿克顿是二十世纪初活跃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中国生活了八年,此间结交了大量中国文化人士,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深刻的造诣。关于他的回忆录
学位
《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具有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显得扑朔迷离,有的部分的确如痴人说梦,但实际上它通过一个南方庄园主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变化的一个侧面。南方原有的社会体制正如康普生家族一样分崩离析,走向死亡。福克纳以此为他心爱的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古典美学领域,以“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的范畴群,其强大的理论活力表现在审美活动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些以“游”为核心
1935年9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正式创刊,并成为京派的重要刊物之一。萧乾作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对于刊物本身而言意义重大。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萧乾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