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植被恢复特征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千沟万壑,植被稀疏,土质疏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植被恢复的具体程度如何也备受关注。为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植被恢复为研究对象,依据区域、小流域和坡面尺度的不同精度的数据源,研究退耕政策实施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的时空变化和恢复特征,为该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区域尺度的NDVI值在2000-2015年间显著增大,其中2000-2005为大面积恢复期,2005-2015为高覆盖率恢复期。2000年各植被等级面积分布较均匀,各时间段植被等级斑块均主要向较高等级的植被覆盖转移,至2015年已形成优等植被覆盖为主导的状态。2)以优等植被覆盖为主的斑块类型团聚程度在2000-2005年间大幅增加,在2005年之后,其余植被等级分布均匀,打破了优等植被覆盖斑块类型的团聚,景观分布更加均匀,景观更加多元化,植被恢复态势良好。3)典型小流域2004-2015年间农田均大量减少,林地面积大量增加。在2004年,农田均连片大面积分布,林地面积少且分布较破碎;到了2015年,农田大量减少,林地大量增加且分布更加团聚,各土地类型的转出均多转为更高植被覆盖的土地类型,林地和草地成为小流域主要的土地类型,分别占比39.0%和45.3%。4)典型小流域植被恢复现状良好,小流域中NDVI较高(>0.6)的区域分布广,面积超过整个小流域的一半,而NDVI较低(<0.2)的区域仅不足流域面积的2%。5)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均在20-30年阶段发育成熟,人工沙棘林在20年左右发育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年限变化不明显,但物种均匀度随年限增加而上升;三种林分均在20-30年阶段达到群落稳定状态。6)自然恢复植被的盖度在长芒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阶段已得到显著恢复,达43%,在白羊草阶段达到最大值57%。随着群落演替,物种数量增速缓慢。铁杆蒿群落和白羊草群落的群落稳定性和均匀度较高,已趋于稳定状态。
其他文献
数据分析及智能优化系统在大连石化公司5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三套上运行情况较好,通过优化,计算机根据生产数据统计计算后发出的指令与人工调节工艺参数的目标值符合性较好,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境外宗教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面对这些威胁和挑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意识形态建
Lims系统结合Atlas系统是现代科技的一种具体应用。集成在Lims系统与Oracle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Atlas利用转换脚本从Oracle中抽取有用字段并写入相应的工作表中,最终以任务调
<正> 渣胎碗,顾名思义是平民百姓使用的一种粗瓷,故景德镇俗称为“灰可器”。这种碗虽说是胎质粗糙,彩色青灰,但是缀画满壁的青花纹样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文化信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