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千沟万壑,植被稀疏,土质疏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植被恢复的具体程度如何也备受关注。为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植被恢复为研究对象,依据区域、小流域和坡面尺度的不同精度的数据源,研究退耕政策实施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的时空变化和恢复特征,为该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区域尺度的NDVI值在2000-2015年间显著增大,其中2000-2005为大面积恢复期,2005-2015为高覆盖率恢复期。2000年各植被等级面积分布较均匀,各时间段植被等级斑块均主要向较高等级的植被覆盖转移,至2015年已形成优等植被覆盖为主导的状态。2)以优等植被覆盖为主的斑块类型团聚程度在2000-2005年间大幅增加,在2005年之后,其余植被等级分布均匀,打破了优等植被覆盖斑块类型的团聚,景观分布更加均匀,景观更加多元化,植被恢复态势良好。3)典型小流域2004-2015年间农田均大量减少,林地面积大量增加。在2004年,农田均连片大面积分布,林地面积少且分布较破碎;到了2015年,农田大量减少,林地大量增加且分布更加团聚,各土地类型的转出均多转为更高植被覆盖的土地类型,林地和草地成为小流域主要的土地类型,分别占比39.0%和45.3%。4)典型小流域植被恢复现状良好,小流域中NDVI较高(>0.6)的区域分布广,面积超过整个小流域的一半,而NDVI较低(<0.2)的区域仅不足流域面积的2%。5)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均在20-30年阶段发育成熟,人工沙棘林在20年左右发育成熟;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年限变化不明显,但物种均匀度随年限增加而上升;三种林分均在20-30年阶段达到群落稳定状态。6)自然恢复植被的盖度在长芒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阶段已得到显著恢复,达43%,在白羊草阶段达到最大值57%。随着群落演替,物种数量增速缓慢。铁杆蒿群落和白羊草群落的群落稳定性和均匀度较高,已趋于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