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生物学特性观察,查明新疆加工番茄早疫病菌在菌落颜色上主要分为灰白色有黄色色素和灰褐色无黄色色素两种。选用致病力强的B1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导的方法进行产孢试验,发现紫外线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关系为:黑暗(紫外光<可见光。总结各种产孢方法,摸索出一套涂板后刮除菌丝加紫外线诱导产孢法,仅用时3-4d,就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而且可以循环利用2-3次,可节省大量耗材。通过分生孢子捕捉器在加工番茄早疫病田间捕孢观察。查明了全天24小时内,白天捕捉到的分生孢子多于夜间,白天以19-21时捕孢量最大、最稳定;明确了孢子捕捉器以放置在1-2米左右为适宜高度:使用悬挂玻片捕孢法查明,玻片横放比竖放捕孢量大。综合分析病情调查结果与捕孢量以及气象资料的关系,建立了发病初期和中后期的两个测报模型。根据测报模型,发病初期捕孢器单个玻片捕孢量达到10个时进行防治,将病害控制在初发期,避免病害造成流行。明确了空中孢子飞散量急剧上升后3-5天,若气候有利,则病害会迅速扩展。所以捕孢测报法可提早3-5天预测病害的发展趋势,为大田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加工番茄生长的中后期,若6月中旬至7月中旬间有大量降雨,特别是连续阴雨,导致田间湿度增大,是早疫病爆发成灾的主要原因。经对新疆21个加工番茄品种进行叶部和茎部抗早疫病鉴定,查明仅红帆一个品种属叶部耐病、茎部抗病的品种;里格尔87-5、UC-82为茎部耐病,叶部感病的品种,其余基本都为茎、叶部感病或高度感病品种。接种后一般茎部发病明显滞后于叶部发病,但9天后病情基本稳定,此时鉴定可较好的反映供试品种的抗感情况。综合分析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建议在病害初发期选用阿米西达、代森锰锌、金雷多米尔、杀毒矾、世高等药剂进行防治,每隔9-10天防治一次,连防两次,可有效抑制病害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