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ileus)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是急腹症的代表性疾病,可因多种因素引起,粘连、肿瘤、麻痹等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当然,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因此,对于肠梗阻,重要的是早期确诊和治疗。一旦确诊为肠梗阻,实施胃肠减压是针对肠梗阻所必要的急救处置措施,目前主要用普通胃管进行胃肠减压,但普通鼻胃管局限于其长度限制,仅能吸引胃内积存的胃液及气体,不能吸引肠道内物质,因此减压不充分,对于低位肠梗阻效果甚微。肠梗阻导管可以插入肠内,并随着肠蠕动而向梗阻部位运动,对肠道内各种原因存在的物质进行直接的吸引,能有效地降低梗阻近端肠管内压力,减轻肠壁水肿,有利于肠管的血运恢复,从而达到积极排除梗阻或缓解梗阻而进一步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78例肠梗阻患者,在留置普通胃管48h后症状体征未见好转,并且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经患者家属签字同意留置肠梗阻导管,观察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效果。并将应用肠梗阻导管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给予全程督导式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过程中的效果,二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别,并结合其它治疗,包括禁食水,反复通便灌肠,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全胃肠外营养。观察二组腹痛、腹胀缓解程度,自主恢复排气时间,腹围变化、消化液引流量,X线立位腹平片液气平面变化等方面观察分析肠梗阻导管临床疗效,探讨肠梗阻导管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