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腹诊起源于中国,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大量关于腹诊内容的记载,然而宋代以后由于礼教思想的束缚,腹诊逐渐淡出医生的视野,地位也渐渐降低,临床大夫大多不晓扪腹之技。可喜的是日本汉方医家在16世纪时,再次认识到腹诊的重要性,使腹诊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形成了多种流派并出版了大量腹诊专著,丰富了腹诊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近年来腹诊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腹诊方面的经验也逐渐增多,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了贡献。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是治疗寒饮证常用的方药,临床应用广泛,然其腹证特点未能广为人知。本次临床试验以应用小青龙汤及射干麻黄汤治疗咳嗽、喘息或咳喘并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其做腹诊,总结比较其腹证特点。研究方法:共收集病历70例,其中小青龙汤38例,射干麻黄汤32例。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录入数据,对患者性别、年龄、常见症状及腹证等使用SPSS20.0进行频数统计及卡方检验。研究结论:1、小青龙汤证中痰液的典型特点是量多、色白、质稀。使用小青龙汤的患者常见的痰液是痰多、色白、质粘,可加生石膏清热解凝。射干麻黄汤证常见的痰液特点是痰少、色白。2、小青龙汤证以喷嚏、流涕、咽痒多见,射干麻黄汤证以喉中痰鸣多见。3、有效案例中,小青龙汤证心下凉为92.3%,小腹凉73.1%,而射干麻黄汤证心下凉为96%,小腹凉44%。小青龙汤证下凉常伴见小腹凉,而射于麻黄汤证以单独心下凉常见。在小青龙汤证、射干麻黄汤证无效案例中,也有心下、小腹皮温减低或并见者。说明心下皮温减低提示中焦、下焦有寒,并非小青龙汤证、射干麻黄汤证所独有。4、射干麻黄汤证心下痞的患者比例为76%,而小青龙汤证为42.3%。射干麻黄汤和小青龙汤皆能治疗寒痞,但射干麻黄汤温散寒痞的力量更强,因此当患者外证表现为寒饮内伏并见腹诊之心下痞且范围大抵抗强者,可以首先考虑射干麻黄汤。5、小青龙汤证及射干麻黄汤证腹力中等者分别为84.6%,68%。在小青龙汤无效案例中,腹力弱及稍强者占55.6%,说明测腹力对是否使用小青龙汤有积极意义。6、两方证都有脐上、脐下的腹直肌紧张,出现的比例在4%-16%之间,就目前数据来看,在腹直肌紧张方面两个方证没有明显差异。7、两方证中胸胁苦满的比例小青龙汤为38.5%,射干麻黄汤为48%。8、脐旁及少腹部压痛是瘀血腹证常见的部位,小青龙汤证及射干麻黄汤证中脐旁及少腹部压痛的比例分别为65.4%、64%,说明两方证常常兼夹瘀血证。9、小青龙汤证及射干麻黄汤证小腹不仁比例分别为26.9%、28%。10、小青龙汤证及射干麻黄汤证脐上悸动比例分别为38.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