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起,政府及银行业监管部门开始不断推进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加大金融体系改革,支持民营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以扩增“新三板”市场为主的新增股权融资方式进一步挑战了传统银行业在金融融资业务中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业绩下滑压力。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和业绩下滑压力,传统商业银行需要不断的深化改革,优化收入与业务结构,主动实施收入结构多元化战略,不断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而传统银行在实施收入结构多元化战略过程中,尽管收入结构多元化会带来经营绩效的提升,但也有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研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其风险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确定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目的;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综述国内外研究的优缺点,并积极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的现状;然后对收入结构多元化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并选取了2005年至2014年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共160组,从多元化程度、银行资产规模、银行资产增长率、银行权益与资产比、银行成本收入比和货币流动性等六个角度对银行风险做了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模型对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与银行风险没有显著性关系。本文认为可能的解释为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阶段,受存贷利率的限制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有保证的,而非利息收入相对于利息收入则明显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银行更多的依靠非利息收入可能会导致其收入波动性的增大,致使银行在面临更大风险的同时却不能赚取相应的收益。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存贷利率区间的不断收窄,利息收入的波动也将加大,届时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将是银行的必然选择。最后,本文总结了不足,并立足实证结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多元化战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