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改善,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即便在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之间的经济增长也很不平衡。那么,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如果存在收敛性,又属于哪一类?对于这类问题,目前理论上还存在争议,实证中缺乏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就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西部地区各省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经济增长收敛状况基础上,从空间相关的视角探索其敛散特性和收敛机制,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首先,从西部各省区间的空间相关的实际出发,通过创建空间权重矩阵,将各省区间的相互影响因素考虑在内,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有效,填补了之前成果的不足,使分析结果更加贴近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其次,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结合了不同模型的优势,既考察了个体的异质性,又确保了数据的丰富性,从模型方法上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再次,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以西部地区各省区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PGDP)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物质资本存量、人口增长、就业人数、三大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等多种经济结构控制变量,依次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空间面板分析的相关模型和方法对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3年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经济增长收敛性检验。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实现收敛创造外部条件。通过研究,有以下发现:第一,对西部地区各省区的人均实际GDP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发现,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存在σ收敛与发散的阶段性特征。第二,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检验,发现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持续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第三,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发现西部地区各省区的人均实际GDP增长趋势不具有绝对β收敛性,而是在1978-2013年间的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了显著的发散性。一个省区的经济增长率既会对周围邻接省区的经济增长率有着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又会因外在情况所受的经济波动而对周围邻接省区的经济增长率产生正向的传递冲击效应。第四,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不存在条件β收敛性,但存在向条件β收敛转变的趋势。引入单个和联合的经济结构控制因素后,都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均不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性。但随着经济变量的增多,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逐渐向条件β收敛转变的趋势,这一结果的政策含义明确,即通过有效调控多种经济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存在条件β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