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有效利用马铃薯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提高抗病能力这一新的思路出发,通过合理施肥,在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同时,改善植物自身的健康状况,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能力控制植物病害的环保防病技术,为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实施、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确定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采用温室氮肥试验,应用比较生理学的方法,以抗(耐)晚疫病性不同的3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系统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抗性代谢的影响,以及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未受病原菌侵染和接种晚疫病菌后马铃薯抗(耐)、感病品种的晚疫病发生的作用效应、细胞防御酶系、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及抗性物质的差异及变化,以期阐明氮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抗性的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施氮水平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叶片中的细胞防御酶系、细胞壁水解酶活性都有升高趋势,当施氮量过多(180kg·hm-2)时,各种酶活性反而下降或呈现不稳定状态,说明氮肥影响马铃薯叶片中各种酶的活性。无病原菌浸染及病原菌浸染后,在施氮水平为135kg·hm-2时,叶片中的的PPO、POD、PAL、CAT、几丁质酶、α-淀粉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高于其它施氮水平,且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说明氮对有关的防御酶系是有影响的,进而影响抗性。2.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氮水平下的叶片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未受病原菌侵染叶片中总酚、类黄酮、绿原酸含量在施氮水平为135kg·hm-2时均明显高于其它施氮水平,且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接种晚疫病菌处理下抗病品种总酚、类黄酮、绿原酸含量也高于感病品种,且显著。3.不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当施氮量为135kg·hm-2水平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它施氮水平的含量。可溶性糖越高,细胞失水的可能性越小,成活的可能性越大,抗性越强。接种后,抗性品种和感病品种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各施氮水平均增加,但当施氮量为135kg·hm-2水平时,随着接种时间延长,抗病品种表现显著。4.从施氮水平来看,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程度有显著影响。不施氮处理的发病程度较轻,产量较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发病程度略有增加,但产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纯氮量为135kg·hm-2水平时,发病程度较轻,产量很高;在施纯氮量为180kg·hm-2水平时,发病程度显著加重,也因病害的严重制约导致产量下降。从而可以看出,无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增施氮肥后有加重马铃薯晚疫病的趋势,但在适度施用氮肥情况下病害的发生程度表现较轻,只有大量施入氮肥时才会导致病害的显著加重。抗病品种的发病程度明显低于感病品种。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一定施氮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细胞防御酶系、细胞壁水解酶活性、酚类物质的含量也增加,当施氮量水平为135kg·hm-2时,抗病性较强,产量较高;当施氮量水平较高(180kg·hm-2)时,抗性下降,发病加重,产量下降。因此,从抗病角度看,要控制在一个最佳的施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