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立足于中医湿热理论及中风病现代研究进展与现状,探讨湿热与中风病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风病湿热证相关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从理论研究、文献数据挖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从中医湿热理论源流,近现代湿热理论研究进展,中风病研究进展与现状,中风病与湿热相关性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初步探寻湿热与中风病发生的联系。文献数据挖掘: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3个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英文文献数据库,汇总近50年来中风病与湿热相关文献,对中风病与湿热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趋势、病证分布、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病例采集表,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沂市中医院、日照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的中风病患者,共计225例。针对中风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证候分型进行临床调研,汇总调研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流行病学分布规律。结果:通过理论、文献、临床三方面研究,结果如下。理论研究:湿热与中风病发生密不可分,叶天士“浊邪害清”理论可作为“湿热致中”的概括性论述。“脑-脾胃-肠”是中风病湿热证的病位所在,“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防治中风病,勿忘脾胃、大肠。文献数据挖掘:湿热体质与中风病发生关系密切,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是中风病湿热证的基本治疗大法,湿热日久夹痰夹瘀、伤阴耗气者,兼以化痰逐瘀、益气养阴通络。通过数据挖掘与药物频次统计,临床应用较多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葛根芩连汤、三仁汤、《湿热论》第四条方以及温胆汤等。用药频次(除甘草外)较高的为黄芩、半夏、石菖蒲、黄连、薏苡仁、茯苓、泽泻、当归等。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纳入研究的225例中风病患者中,风痰瘀阻证、湿热证、气虚血瘀证位列前三位,其次为风痰火亢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各证型年龄构成比存在差异。中风病患者中湿热证比例较高,急性期更为明显,男性是中风病湿热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不可抗因素。吸烟、饮酒、饮食偏嗜、打鼾及既往高脂血症病史是中风病湿热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湿热是中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中风病患者中湿热证比例较高,男性、吸烟、饮酒、饮食偏嗜、打鼾及既往高脂血症病史是中风病湿热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风病湿热证病位与“脑-脾胃-肠”相关,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是中风病湿热证的基本治疗大法,临床常用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葛根芩连汤、三仁汤、《湿热论》第四条方以及温胆汤等,温病学理论与经验可为中风病湿热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应尽快建立中风病湿热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开展中风病湿热证证候本质研究,明确治则治法,提出防治措施及三级预防策略,从而发挥中医药在重大、慢性疾病中的特色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