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进党的转型是台湾政治转型的主要方面,也是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最关键变量。其中,政治动员模式的转换是民进党政治转型最外显的表现,对民进党政治动员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探寻民进党政治转型的基本理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威权统治转向多党竞争制衡的民主政治,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2016年台湾政党三次和平轮替,短短三十余载历史的民进党再次胜选,获得执政权力,两岸关系面临新的变数。民进党从组党至今,政治动员模式经历了多次变换与反复,从街头抗争模式到议会路线,至街头抗争的复辟、到温和路线的兴起等,可以说,民进党总能保持有竞争力的支持率,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结于其动员方式的成功。对民进党的政治动员模式进行历史的、整体性的考察,有助于加深对民进党了解,以深入研究和了解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过程及其动因,准确把握台湾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利于两岸有针对性地沟通并提出理性的策略。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与分析,以历史发展为脉络,考察了民进党组党以来对政治动员模式的选择。并辅以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比较,总结提炼出民进党政治动员模式转换的特点、原因、产生的影响。研究以政党轮替为界,将对民进党政治动员模式的研究划分为2000年政党轮替前、2000-2008年执政时期、2008年至今三个时期进行横向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各历史时期下影响较大的“野百合”运动、“公投”议案、“太阳花”运动三个案例进行微观分析,以帮助总结提炼民进党各个时期政治动员的特点,并立足特定的政治生态背景,对各个时期政治动员模式选择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研究结论部分对民进党政治动员模式转换的原因、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略论了民进党政治动员模式的特点、未来调整的困境与两岸关系的走向。民进党政治动员模式的转换与民进党政治地位的变化、台湾民众的政治成熟度变化、台湾整体政治生态的变化相关。其民粹式的政治动员造成了岛内族群、国家认同混乱,加剧了选举文化“劣质化”,使岛内政治内耗加深,民众走向政治冷漠,严重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的观察提炼,发现民进党以对立和冲突为中心的动员模式几经强化已经根深蒂固,成为其无法摆脱的行为方式。民进党在政治动员方式、议题的选择上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利用“省籍”、“统独”等对抗性的议题,采取街头对抗为主、议会斗争为辅的政治动员模式。对抗性、斗争性成为民进党政治动员的核心特点。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民进党官方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仍旧采取对抗性的、分离式的政治策略,对抗色彩毫无减弱迹象。未来,民进党极有可能利用政治地位优势,继续沿用对抗性的政治动员模式,这无疑将增加两岸关系调整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