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追溯。主要介绍在休谟反形而上学之前,形而上学的理论发展。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中理性形而上学的鼻祖。他与以往的自然哲学寻求万物生成本原的传统不同,侧重于探究世界的逻辑本质,在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是”为核心的包括“思维”、“语言”、“真理”等的诸范畴,预示着传统形而上学的诞生。柏拉图沿着巴门尼德的思维方式继续探究世界的逻辑本质,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在理念论中,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内涵与方法特征已大致确定。亚里士多德以经验观察的分析方法完全打破了理念论的框子,形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的明确意识,正式提出形而上学及其研究对象。笛卡尔哲学之所以称为形而上学的新开端,在于其两点重要的意义:其一,实现了西方哲学由“神”的形而上学向“人”的形而上学的转换。其二,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洛克在承认知性、肯定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种种性质和关系可以有许多实在的相称的观念的同时,又为认识设定了不可知的对象。第二、三、四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了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础。休谟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两个:人性的第一原则(印象与观念理论)和休谟之叉(观念的关系与实际的事情)。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相关,“人的科学是一切科学唯一牢固的基础”。这主要涉及到休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意义界限原则。本文从批判的原因、理论渊源、方法论、理论基础各方面阐述了休谟的反形而上学思想,并且详细论述了休谟对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批判。总之,休谟哲学的目的是推翻形而上学的基础和建立人性科学的体系。第五部分是休谟批判形而上学的意义、局限性以及影响。休谟从其经验主义的第一原则出发,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独断性、盲目性和思辨性展开了系统而深刻的批判。休谟哲学在反对形而上学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其第一原则既是批判形而上学的有力武器,也决定了休谟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在认识论上,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与直接经验性的印象只存在活泼程度上的不同,而无根本的差别。这种狭隘经验论的另一个消极后果就是不可知论。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持久、深刻而全面地影响了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其见解不仅被德国古典哲学所借鉴,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源头。他的思想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甚至对法国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宗教神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