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与和平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始终占用一席之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和平的巩固与可持续成为冲突后国家必须面临的问题。建设和平理论的发展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也适应了冲突后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利比里亚作为西非重要国家之一,由于其历史原因和长期内战导致在建设和平行动上困难重重,但是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在该国战后建设和平上颇有建树。20世纪70年代,建设和平理论被提出。由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于冲突国国内建设和平行动的忽视,导致建设和平理论在实践上相对滞后。冷战后期,由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曲折与挫败,建设和平理论开始受到关注。1992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在安全理事会第四十七届会议上,提交《和平纲领:预防性外交、建设和平与维持和平》,在报告中“建设和平”被定义为“确定并支持各种有助于巩固和平和促进人民信任感和幸福感的机构的全面努力”。该理论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的文件中。随着建设和平行动日益增多,2005年12月20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决议,决定设立建设和平委员会、建设和平支助办公室和建设和平基金,以帮助发生冲突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实现持久和平。2005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成果文件》原则上同意在2005年12月31日以前设立建设和平委员会。至此,联合国根据建设和平理论的发展最终以制度化的方式设立专门机构执行建设和平行动。建设和平经历从理论萌芽到实践开展的过程是联合国反思和平建设的一大突破。利比里亚国民主要是由美国废奴运动解放的被遣返非洲的美裔黑人和当地土著黑人组成。回到西非的美国黑人定居者对待土著黑人的残暴程度,与欧洲白人在非洲的其它地方对待本土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在广大土著黑人中累积起来了深重的憎恨。在政治上,美裔黑人在利比里亚执政百年;在经济上,美裔黑人占有最富庶的沿海地区。土著黑人对统治阶层的反抗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内战爆发之后,利比里亚各个政治派别分化重组,使得战局极其复杂多变。在推翻原有的美裔黑人统治之后,利比里亚陷入唯本族群利益至上的政治系统中,多伊政府成为敛财的政府、专制的政府。此后泰勒政府也专注于利用国家权力谋求私利,致使国家经济停滞倒退,民众生活两极化越发明显。由于复杂国内情况的“外溢效应”导致与利比里亚接壤的各国都深受其内乱的影响,各国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涉行为。从历史原因和长期内战的现实出发,利比里亚建设和平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也就注定了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建设和平行动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联合国安理会在2003年9月19日通过第1509(2003)号决议,授权建立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该特派团负责利比里亚国内和平建设事宜。联利特派团主要的任务是:促进利比里亚国内的民族和解、加强法治、支持安全部门改革、关注青年教育问题、提高妇女地位等。在联利特派团进驻利比里亚之后,利比里亚民选产生了第一位女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在2011年的选举中瑟利夫获得连任,同年,因其对利比里亚建设和平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虽然最近的调查显示,利比里亚民众认为女性领导已经失去了对当地人民需求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利比里亚建设和平行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且该国的经验将会对非洲地区安全树立典范效应。建设和平理论强调“保护的责任”、关注“人的安全”,这些新发展为冲突后国家建设和平注入新的力量。利比里亚的建设和平需要联合国、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非政府组织等多主体全方位的参与,只有如此和平才将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