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具有高硬度的材料家族被广泛用作耐磨防护涂层,但其本质脆性限制了它们在极端载荷条件的承载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推广,而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是改善其脆性的前提。本文基于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制备手段,分别选择代表本征高脆性和低脆性的Cr-Al-N和Ti-Mo-N基三元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工艺、成分与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内在关系,重点分析了两种代表体系的跨尺度力学行为,并揭示了决定涂层宏观力学性能的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具有高硬度的材料家族被广泛用作耐磨防护涂层,但其本质脆性限制了它们在极端载荷条件的承载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推广,而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是改善其脆性的前提。本文基于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制备手段,分别选择代表本征高脆性和低脆性的Cr-Al-N和Ti-Mo-N基三元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工艺、成分与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内在关系,重点分析了两种代表体系的跨尺度力学行为,并揭示了决定涂层宏观力学性能的微观晶界塑性机制。CrAlN涂层由于具有高本征脆性,变形过程中在难以观察到塑性流动,晶界滑移容易导致开裂,裂纹宽度大、路径平直,呈现出典型的脆性行为。虽然存在少量的变形孪生和应力诱导fcc-hcp转变,但对其韧性的改善作用微弱。因此CrAlN涂层普遍应变速率敏感度(strain rate sensitivity,SRS)m值呈现出负值。降低N含量令涂层的金属性提升从而获得的正的m值,但同时硬度大幅下降,失去应有的承载性能。通过提高沉积时偏压可以提高涂层残余压应力,阻碍晶界滑移,从而增强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晶格缺陷,增加涂层的穿晶开裂风险,如此方式所致的压应力提升效果有限。相对地,在高离化率、高温条件中沉积的CrAlN涂层经历完整的形核、生长和熟化过程,形成具有低晶格缺陷密度以及高残余压应力的柱状晶结构。这样的结构穿晶开裂的风险极低,而高压应力对晶界滑移起到强力的阻碍,使涂层具有超高硬度和承载能力,从而具有罕见的正的m值。含Mo体系作为理论预测的本征韧性体系,其性能和机制均有待厘清。在前期对Ti Mo8N涂层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不同氮气气压下制备了Mo含量更高的Ti Mo27N涂层,研究工艺、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关系,重点分析Ti Mo8N和Ti Mo27N的微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由于散射丢失造成Mo含量的损失。Mo的添加促进体心四方(bct)相的形成,所有Ti Mo27N涂层均形成fcc+bct双相结构。在散射丢失和热力学能共同驱动下,Ti和Mo在纳米尺度上形成层状偏析。Mo的加入形成显著的固溶强化,Ti Mo27N涂层的硬度(28.1-35.4GPa)远大于Ti N涂层(23GPa)。但层状偏析造成实际Mo在Ti N晶格的固溶度下降,涂层的硬度低于预期,与低Mo含量的Ti Mo8N相当。bct相的存在降低了Ti Mo27N涂层的承载能力;而更高Mo含量产生了更显著的固体润滑效应,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低于Ti Mo8N涂层。在变形过程中,Ti Mo8N和Ti Mo27N涂层晶格的全位错和不全位错均被有效激活,形成亚晶界运动、几何必须的晶界弯曲和变形孪生的位错机制,TiMo27N涂层还存在应变诱导非晶化机制。这些机制提供了显著的韧化效果,验证了理论预测的力学行为。通过改变乙炔流量,研究不同含量C的加入对TiMo27CN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影响。C的加入提高沉积速率,促进Ti-N和Mo-C的相分离。随着C含量的提高,Ti和Mo的层状偏析加剧,涂层晶粒细化,结构从柱状晶向非晶+等轴晶演变,并伴随着bct相和fcc相的(111)取向逐渐消失;硬度、韧性、承载能力和耐磨性均先升后降,其中硬度先升高到最高的37.6GPa,随后降到最低的30.9GPa,低于Ti Mo27N涂层。C含量最低19.56 mol.%时,Ti Mo27CN涂层形成了特有的高度平行生长的柱状晶、三维晶界和稳定晶界微裂纹结构,具有陶瓷材料中罕见的多尺度塑性机制,包括本征低脆性(位错介导机制)、三维晶界强韧化、平行晶界模板效应和应变诱导非晶化。多种机制及其协同效应令变形时晶界形成有效的塑性,钝化裂纹尖端,阻碍其扩展,令晶界裂纹在变形组织依然稳定存在,涂层具有高韧性,m值为正。而C含量为34.95 mol.%时,相分离形成的非晶相厚度大于主剪切带,容易诱发应力集中令变形失稳,导致显著的软脆化效应,m值为负,硬度和韧性同步恶化。
其他文献
有机太阳电池(OSC)以其质量轻便、可挠折弯曲、可溶液加工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得到了广大研究者们的青睐。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迅猛发展,有机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经突破了18%。但是目前大部分活性层体系的最优性能都是在膜厚100 nm左右获得的,随着膜厚的增加,器件的效率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情况将非常不利于大面积卷对卷印刷生产,因此发展高效率的厚膜活性层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实现
Ti微合金高强钢是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钢铁材料,其强度的稳定控制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钢的成分波动问题已基本解决,而纳米碳化物析出对TMCP工艺参数敏感所引起的性能波动问题仍十分突出。如何充分发挥纳米碳化物析出强化效应和稳定控制其析出是开发Ti微合金高强钢的关键。本文在低碳钢(简称C-Mn钢)基础上添加微量的Ti和Mo元素,设计出低碳Ti钢和Ti-Mo钢。采用热模拟
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率逐年升高,污泥的产量也在大幅增加,必须实现污泥减量化,降低污泥含水率,才能减少其后续的处置成本。污泥脱水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成分复杂、有机质含量高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网状结构中包裹的细菌和吸附的水分子形成氧化膜,使得污泥胶体的表面水合程度过高并且固液分离困难。本文以EPS含量差异较大的市政污泥和造纸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索了EPS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及水分迁
院校名片2017年7月,陆军工程大学以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军械工程学院主体和重庆通信学院、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工程兵学院为基础调整组建,是我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工程技术与作战指挥融合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800万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钱七虎院士将800万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西部和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上学。2019年3月16日,
数据挖掘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聚类问题的研究。但现有的算法,不论是单视图还是多视图的聚类模型,都极大的依赖于点点关系。但这种点点关系并不能充分刻画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复杂数据的结构信息,且极易被噪声和异常值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挖掘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是聚类算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困境,本文提出了新的度量来建模数据的高阶信息以提升传统聚类算法在真实数据上的聚类性能。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利用高阶信息
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及高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结构效益显著的薄壁壳体零件的需求急剧上升。镁合金带内筋筒形件兼具材料及结构的双重轻量化优势,其制备工艺及成形理论的开发与完善将在尖端装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热强旋是制备镁合金等难变形材料薄壁筒形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易形成的变形织构及其引起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是制约镁合金性能提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带内筋筒形件内筋结构独特性不仅为其热
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机器人操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机器人部署在结构化环境中按照人工预定义的规则从事单一、重复和具有规律性的工作。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机器人对操作技能的理解、学习与控制而无需繁琐的手工编程与调试,是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促进机器人操作升级的重要途径。人-机器人技能传递技术利用技能学习和柔顺控制方法能够将人的柔顺操作技能快速地传递给机器人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正逐渐替代工人进行打磨、焊接、装配等传统加工操作。在装配作业中,机器人末端夹持工件与外界环境刚性接触,两者形成闭环结构导致机器人末端受力。过大的接触力将对机器人本体,零件和外界环境造成损害。因此,需对加工过程中机器人末端的接触力进行控制。经典的力控制方案依靠力/力矩传感器获取机器人末端受力信息。由于力/力矩传感器价格昂贵,这种方案的集成应用成本较高。对于力控制精度要求较低
大应变挤出切削(Large Strain Extrusion Machining,LSEM)是一种新型超细晶带材制备大塑性变形技术,被加工材料经受切削与挤压双重作用,形成设定厚度的规整带材。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过程中,由于刀屑间的摩擦作用,带材表面质量较差,缺陷很多,需进行二次加工才能满足使用要求。超声振动辅助切削能改善被加工工件表面质量,被广泛研究且已实际应用。为了克服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工艺的缺陷
集成本低廉、轻薄柔性、高效率、超高对比度等优点于一身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在全彩显示和照明光源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OLEDs的发展过程中,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发和器件制备工艺的开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性质的材料能够在聚集状态下高效发光,有望从根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