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量的逐日剧增与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快速进步,海洋尤其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全球油气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为止,在历经几十年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中-浅层油气资源量已基本上开采殆尽,对能源巨大需求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逐渐关注中-深层(3500m以下)乃至超深层区域的优质储层及油气藏。国内外中-深层优质砂岩储层的不断发现表明其分布是可以预测和识别的。本论文的研究区为白云凹陷西南区块;研究内容为中-深层砂体分布规律;研究层位为珠海组下段的ZHSQ2(30-28.4Ma)。该研究层段是在南海扩张运动以后的第二个沉积层序,其内部砂体含量丰富且分布范围广阔。但由于埋深较大,砂岩储层的物性受沉积环境、地温与埋藏时间、成岩作用(溶解和胶结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因此,较浅层而言,中-深层砂岩储层的物性一般会有所降低,但仍存在具有良好孔渗性的优质储层。找到优质砂岩富集的区块,是我们开展中-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前提条件。为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勘探研究成果,从钻井资料出发,以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速度分析、波阻抗结构差异分析、波形分析来认识砂岩的地震相响应特征,建立典型砂岩及其与围岩组合的地震识别标志;通过地震线描的方法进行沉积盆地原始结构的重建,确定沉积环境,并以此深入至研究层位的层序内幕结构分析,厘定其层序格架内部准层序组(砂层组);在此基础上,参考地震振幅属性(均方根、最大、最小、平均振幅属性,弧长属性),在RMS属性图上进行砂体的圈定与刻画工作,并结合相应的沉积环境、水流体系等,建立三角洲-异重流-深水扇的沉积体系脉络关系。通过开展以上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岩性速度的统计与分析后,建立了相应的砂泥岩压实曲线,总结出三类不同砂体,即:物性较好,速度小于泥岩的Ⅰ类砂岩;速度与泥岩相当的Ⅱ类砂岩;物性较差,速度大于泥岩的Ⅲ类砂岩。(2)根据地震正演模拟分析结果,总结出不同砂岩及其与围岩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波形分析,14种)。其中含气砂岩层以及高孔渗的优质砂岩层的波形特征,已在实际的油气勘探运用中得到了检验。(3)通过地震线描的方法,完成研究区Inline和Crossline方向上各一条典型地震剖面原始结构的重建及其内幕结构分析,识别出三角洲、浅海陆棚、斜坡及盆底等沉积环境;完成ZHSQ2层序内部FRST-LST-TST组合及砂层组厘定。(4)通过开展砂体平面分布规律的刻画可知,研究区南部为主要砂体聚集带,其中砂体具有丰度高、分布广、颗粒粗及横向连续性好等特征,为形成优质砂岩储层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研究区北部砂体总体粒度较细、数量较少、分布较为散落,偶尔出现大块砂体。整体上,研究区内砂体呈现北西-南东向的趋势发育展布。在结合沉积环境与水流体系分析后,划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海陆过渡)、浅海陆棚、斜坡及盆底等沉积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