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真实性话语或“说谎”(我们交替使用)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语言现象了。说谎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说谎对于我们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因此许多学者试图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去探究说谎的成因、心理过程以及如何识别谎言。本文试图从语用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信息操控理论和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飘》中人物对话中出现的非真实性话语现象进行系统的,动态的分析。从语用学角度意在探究非真实性话语的语用策略、运行的动机以及要达到的语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非真实性话语对信息操控理论的不同会话准则的隐性违反,其具体的语用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曲解信息,其中包括造假,避重就轻和真话假说;第二种是保留信息,也就是省略;第三种是改变话题,或者可以叫做遁辞。第四种是模糊信息,就是说含糊话。非真实性话语的产生是交际者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以便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当时的社会世界和所在的物理世界的结果。基于以上对《飘》中非真实性话语的分析,结合面子论和礼貌原则,非真实性话语要达到的语用功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提高话语的合适度,另一种是为了增强人际关系。另外,对《飘》中非真实性话语的研究也有很多意义,它不仅体现了语用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阐释力同时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该作品,并且它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效交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研究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学上都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