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事防御型城堡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古代城市型制发展,在国家领土阔张,区域城市化建设中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它们的选址、空间布局深深影响着后期该地区城市分布、城市职能和内部空间结构。陕西北部榆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定,自古以来处于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与交融地带,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北方军事防御前沿阵地。明代初年,伴随长城与军事重镇——榆林镇的设立,诸多军事防御型城堡相继诞生,构筑了边疆庞大的防御体系,成就了该地区城镇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鲜明特征。然而,事物永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伴随国家军事、政治带来的边防格局的变化,在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改变的过程中,城堡自身人居环境构成、营造也发生了变迁。论文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出发,以明代创建的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军事防御城堡型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明代榆林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出发,以城堡内军事防御和人的居住生活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探寻军事防御背景下的城堡人居环境产生、发展、变迁的问题,总结了其作为特殊的人类聚落,在选址、营造方面的基本特点,归纳其中展示出来的古代军事防御型城镇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地域文化影响和自然条件与资源限制下,传统建筑的生态智慧、艺术形象。论文以时间为线索,以动态的视角,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城堡所在榆林地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演变中,审视军事防御型城堡在历经军事城堡商业化,地方城镇化,新兴能源基地化发展后,所面临的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瓶颈。并通过对明代榆林镇军事防御型城堡现状的详细调查与研究,运用分类、统计、对比的方法,总结出城堡保护与发展的四种类型,以期能够为长城沿线其同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