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鍉针刺激穴位激发感传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为电鍉针刺激循经感传治疗肩周炎提高临床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相关标准的肩周炎患者63例,将所有实验对象随机且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实验过程中脱落3例,完成观察60例。治疗组先取穴合谷用电鍉针进行治疗,促使其循经感传至肩部,随后选择偏历、肘髎、肩髃穴作为观测点并在其左右各旁开两厘米非经非穴处作为对照点监测其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变化;5-10分钟后加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选择常规针刺。共四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5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度、关节活动度、血流灌注量等指标,观察电鍉针循经感传通针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及特点,为临床循经感传治病提供依据。结果:1.VAS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的两组VAS评分对比结果显示(p<0.05)表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结束后,治疗组(2.15±1.16)及对照组(3.09±1.40)疼痛均减轻但是治疗组疼痛减轻程度更明显,并且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对比说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2.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对比:两组在经过治疗前后对比,发现其肩部活动范围评分显示为(p<0.05),表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相关对比发现:治疗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升高至22.40±1.67,而对照组得分为:17.58±2.93,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评分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其总有效率的对比:治疗组:93.33%,对照组:86.67%。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对比:治疗组观测点与治疗前相比其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有明显升高,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对照点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明显变化,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所有观测点除肩髃穴外59.12±4.01(p<0.01),其余的观测点及对照点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对比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级感传疗效比较:Ⅱ级(46.67%)、Ⅲ感传(26.67%)同Ⅰ级感传(23.33%)的疗效对比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级(46.67%)、Ⅲ感传(26.67%)相比较(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鍉针循经感传结合常规针刺对比常规针刺对肩周炎均有治疗作用,但基础治疗结合电鍉针循经感传这种综合疗法的总有效率要优于常规针刺组。2.循经感传程度影响肩周炎临床疗效,循经感传越明显,肩周炎临床疗效越好。3.循经感传的同时会出现穴位周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相对升高,而这种血流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循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