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诞生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后,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广播媒体经历过数十年的辉煌时期。然而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随着电视、报纸等其他大众传媒形式的发展,广播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在业界,一度被人们称为“弱势媒体”。然而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广播广告却异军突起,全国有12家广播电台收入过亿,更有个别电台创造出单频收入过亿的记录。广播由衰转盛,“复兴”的说法一时间在大众传媒内部开始流行。北京地区是全国广播广告收入最多的地区,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在这个市场上,既存在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这样的国家级广播电台,也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在全国市级广播电台中遥遥领先的地方电台,还有周边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另外北京市属郊区县电台以及河北省属市县级电台、天津市直辖的县级电台。这是一个多层次的竞争格局,在这个市场上,有经营收入过亿的电台,也有至今还没有意识到市场机会或者市场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没有实力参与竞争的地方小台。是什么原因使得北京地区的广播媒体如此兴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本文通过对于北京地区广播市场总体竞争格局的分析以及对于各电台竞争策略的考察和分析,力图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在北京这样一个特定的市场上,广播媒体摘掉“弱势媒体”的帽子进而实现“复兴”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是经济的发展、汽车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为北京地区的广播媒体带来了广播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汽车的普及创造出了公众接触广播媒体的条件,听众从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广播媒体重新夺回了被其他媒体挤占的时间,并且找回了被其他媒体带走的受众,这个庞大而特殊的受众群体为广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在新的条件下,广播自身的优越性再次为人们所认识并接受。各广播电台在内容设置上进行重新定位,积极探索广播的经营模式更促进了广播的复兴。而北京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优质的媒介环境使得无论是哪个电台都想在这个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出现了如今各级广播电台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