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现今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虽能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复制,但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国内尚未有研究对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策略以及初始联合治疗策略进行成本-效果的评价。目的:1.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包括初始单药治疗及耐药后不同的挽救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2.进一步比较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的治疗策略与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单药治疗的成本-效果。方法:本研究从中国医疗卫生角度出发,通过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Markov模型)模拟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疾病进展,评价19种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策略和6种LAM+ADV初始联合治疗策略的成本-效果。Markov模型状态间的自然转归概率、药物治疗的应答率和耐药率均来源于已发表的临床试验。每种治疗方案所产生的终身治疗费用以及获得的寿命年(Life Years,LYS),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分别作为成本和效果的主要测量指标,以此分析不同药物治疗策略的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其中,不同的挽救策略分别用于二线挽救治疗失败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维持原先的二线挽救治疗;情景分析:用强效ETV+TDF联合挽救治疗策略)。同时,针对国内药物市场的情况,本研究也将原研药和仿制药分别纳入分析。单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分别用于评价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在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的策略中,初始用ETV单药治疗,耐药后再换用LAM+ADV、TDF和ETV+TDF这三种治疗方案均在成本-效果边界曲线上,因此这三者不会被其他的治疗策略占据经济优势。与初始用LAM单药治疗再换用ADV挽救治疗的方案(产生了最低的终身治疗成本)相比,这三种治疗方案产生的ICERs均低于人们愿意支付的阈值(3低国内人均生产总值,139,594元/QALY,2014年)。初始用ETV单药治疗再换用ETV+TDF联合挽救治疗的策略获得了最多的QALYs,然而,与初始用ETV再换用TDF的策略相比,其产生的ICERs分别为2,112,550元/QALY(原研药)和1,518,367元/QALY(仿制药),远远高于人们愿意支付的阈值。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显示了在139,594元/QALY这个阈值下,初始用ETV再换用TDF挽救治疗的策略有最大的概率成为最具成本-效果的治疗方案。在初始联合治疗的策略中,LAM+ADV初始联合治疗再换用ETV+TDF挽救治疗的策略获得了最多的LYS和QALYs,但同时也产生了最高的终身治疗成本。与参照治疗策略(初始用ETV再换用LAM+ADV的治疗策略)相比,LAM+ADV初始联合治疗再换用ETV+TDF挽救治疗的策略所产生的ICERs高于人们愿意支付的阈值(原研药:272,988元/QALY;仿制药:238,188元/QALY)。在所有治疗策略中,初始用ETV再换用TDF的治疗策略产生了最低的ICERs(原研药:65,051元/QALY;仿制药:92,586元/QALY),且对LAM+ADV初始联合治疗的其他治疗策略占据了绝对优势(产生更低的终身治疗成本,并且获得更多的效用)。结论: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单药治疗以及LAM+ADV初始联合治疗策略相比,初始用ETV再换用TDF的治疗策略是治疗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最具有成本-效果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