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湖泊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其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和有效性对湖泊富营养化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水质逐年下降,研究鄱阳湖水体和沉积物磷的行为对湖泊水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鄱阳湖边缘性天然湖泊-蚌湖为例,选取蚌湖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水体及沉积物,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和沉积物磷形态SMT提取法研究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并利用ArcGIS空间插值法得出了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其生物有效性;同时探讨了水体有效磷与磷形态及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沉积物磷组分对生物可利用磷的影响,并分析了沉积物磷生物有效性释放风险。得出以下结论:(1)蚌湖丰水期水体TP含量在0.040~0.283mg/L之间,整体以颗粒态磷(PP)为主,占TP含量的64.03%,溶解性活性磷(SRP)含量最低,占TP含量的13.80%。枯水期水体TP含量在0.110~0.209mg/L之间,PP占TP含量的59.65%,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最低,含量范围为0.010~0.039mg/L,占TP含量的14.63%。空间分布上,丰水期水体PP、DTP、DOP、SRP均在靠近赣江、修河汇合水入湖附近出现高值。枯水期PP含量表现出湖区周边含量高于湖中央含量;DTP、SRP含量分布为北湖区高于南湖区;DOP含量的空间分布与SRP相反,呈现出南湖区高于北湖区。不同形态磷含量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此差异由外源污染输入、蚌湖独特的水文特征及地形、周边人为活动等因素共同决定。(2)对蚌湖水体生物有效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丰水期水体BAP含量介于0.019~0.148mg/之间,平均含量为0.058mg/L;枯水期水体BAP含量为0.056~0.140mg/L,平均含量为0.094mg/L,BAP含量总体较丰水期明显上升。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BAP与TP、DTP、SRP、DOP、PP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形态磷通过各种转化作用均对有效磷产生影响。丰水期水体BAP占TP的54.30%,枯水期BAP占TP的57.70%,即水体总磷的一半左右是生物有效磷。水体中各形态磷占TP的比重存在差异,通过对BAP的监测可以更有效、更直接地预测水质状况。(3)蚌湖沉积物TP含量变化范围在192.27~518.42mg/kg之间,主要以IP形式存在,占总磷含量的66.17%,而IP又以NaOH-P为主,含量在92.59~367.78mg/kg之间,占无机磷的70.34%,主要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HCl-P的含量范围为23.04~111.55mg/kg,占无机磷的23.05%,稳定性较高,是IP的重要组成部分。OP的含量范围为71.14~264.47mg/kg,占总磷含量的19.49%~50.00%。各形态磷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IP与NaOH-P含量空间分布较为一致,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主要与外源性磷输入有关;OP含量空间分布较为平均,部分区域相对较高,主要受水生植物枯萎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4)蚌湖沉积物AAP含量变化范围为96.81~387.35mg/kg,平均含量为243.57mg/kg,占TP含量的50.35%~74.72%。AAP含量大致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入湖河口处AAP大量富集,受入湖水体携带污染影响较大,人为影响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NaOH-P与AAP显著正相关,对生物有效磷的贡献最大。蚌湖沉积物有效磷含量低于富营养化湖泊,但有效磷占总磷的比重为61.34%,高于富营养化湖泊有效磷占比,沉积物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较大,为了更有效地降低沉积物磷的释放风险,沉积物磷控制技术不仅应注重降低总磷,而且应密切关注生物可利用磷的去除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