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近10-20年中,子宫内膜癌发生率约为70年代早期的2倍,并且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尽管在过去尤其是过去10年里,国内外妇科肿瘤学者对子宫内膜癌的基础及临床实验有过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有关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确切机理仍不清。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生机理,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ystatin C是一种非糖基化的碱性蛋白质,属于胱蛋白酶抑制剂Ⅱ型超家族成员,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能持续产生Cystatin C。以往的报道多集中在它对肾脏功能的评估方面。近年的研究发现Cystatin C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然而,迄今尚未见有关Cystatin C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文献报道。癌细胞的生长依靠来自周围的营养,超过1mm~2的实体瘤就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而新生血管也提供了癌细胞转移的通路。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新生血管生长,是促进肿瘤进展的主要因素,并与肿瘤扩散和浸润密切相关。微血管密度MVD是衡量肿瘤新生血管的重要标志。通常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组织内间质的微血管,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测微血管密度。有关于微血管密度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报道不多。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是肿瘤细胞进入血管或淋巴系统,再从血管或淋巴间隙中浸润入其他部位,进行二次生长。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依赖于细胞周围间质的降解、移行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组织蛋白酶对基底细胞膜和基质蛋白(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结合素等)的溶解,是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必须过程。最近的研究揭示,组织蛋白酶不仅有促肿瘤细胞迁徙作用,也有一定的促肿瘤血管生长作用。CystatinC是最主要的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活性,减少其对肿瘤间质和基底膜的破坏,并能降低促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从而进一步发挥抗肿瘤浸润和转移的作用。这在乳腺癌、结肠癌中已有较多报道,但在子宫内膜腺癌中,Cystatin C的表达对肿瘤细胞迁徙的抑制作用,及其与微血管密度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尚有待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yatatin C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以了解Cyatatin C在子宫内膜腺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Cyatatin C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计数,了解Cyatatin C在子宫内膜腺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2002年8月-2006年1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确诊的未经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子宫内膜腺癌按FIGO1988年分期,Ⅰ期22例,Ⅱ期14例,Ⅲ期15例,Ⅳ期9例。选择同期子宫内膜增生患者30例,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的组织类型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6例,复合性增生9例,不典型增生15例。石蜡包埋组织作连续4μm厚的切片3张,分别作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Cystatin C和CD34在三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按照Weidner等的评判标准,计算标记了CD34的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1.子宫内膜腺癌病例中,总的Cystatin C表达阳性率为61.67%。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的Cystatin 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64%,57.14%,53.33%和77.78%。虽然有随着期别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不同期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45)。不同子宫内膜增生类型之间的Cystatin C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4),但不典型增生的Cystatin C表达显著低于单纯性增生(P=0.032)。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到子宫内膜腺癌,Cystatin C呈逐渐下降趋势(总阳性率:83.33%>73.33%>61.67%),但三组间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134)。2.在子宫内膜腺癌病例中,总的中位MVD:66.50,平均MVD:66.58。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的中位MVD分别为56.00,65.84,71.33和82.00;而平均MVD:57.44,64.83,73.07和80.85。随着期别的增高,微血管密度逐渐上升(P=0.001)。不同子宫内膜增生类型之间的微血管密度有显著差异(P=0.035)。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到子宫内膜腺癌,微血管密度计数呈逐渐上升趋势(中位MVD值:29.67<57.34<66.50),且三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3.子宫内膜腺癌中,Cystatin C和微血管密度之间有相关性(P=0.012)。不考虑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如期别,病理级别等,Cystatin C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R=-0.197,P=0.132);控制了期别,病理级别等相关影响因素后,两者有中度负相关关系(R=-0.3002,P=0.022)。在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Cystatin C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P=0.788),无论考虑其他诸如病理类型等相关影响因素与否,均未发现其具有的相关性质(R=-0.0087,P=0.964;R=-0.210,P=0.265)。正常子宫内膜中,Cystatin C和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性(P=0.002),且两者呈高度负相关关系(R=-0.694,P=0.000)。结论:1、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到子宫内膜腺癌,Cystatin C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提示Cystatin C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并不发挥主要作用。2、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到子宫内膜腺癌,微血管密度逐渐增高,且随着子宫内膜腺癌期别的增高,微血管密度逐渐增高,提示新生血管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3、子宫内膜腺癌的Cystatin C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呈中度负相关关系,提示Cystatin C可能参与了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