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胚胎对双酚A神经毒性的敏感期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BPA诱导斑马鱼胚胎不同发育阶段发育毒性的差异,确定斑马鱼胚胎对BPA所致发育毒性的敏感期,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斑马鱼胚胎对BPA所致发育毒性敏感期的检测将斑马鱼卵裂期到体节期(1-24 hpf)、咽部期(24-48 hpf)、孵化期(48-72 hpf)的胚胎暴露于25 μM BPA,随后用系统水继续培养至96 hpf,观察死亡率、畸形率、孵化率、心率,以及运动行为改变,筛选BPA对斑马鱼发育毒性的敏感期。2.转录组测序技术学筛选目的基因96 hpf收集各组幼鱼,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usencing,RNA-seq)检测各染毒组幼鱼基因组的改变,分别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和功能分析后,确定BPA对斑马鱼神经毒性敏感期作用的目的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3.斑马鱼基因挽救(Rescue)实验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在斑马鱼胚胎单细胞期注射人工合成的cypin mRNA进行挽救实验,显微注射的斑马鱼胚胎随即暴露于BPA至24 hpf,进一步观察过表达cypin mRNA后,斑马鱼死亡率、及运动行为改变。结果:1.斑马鱼胚胎对BPA发育毒性敏感期的检测结果发现,BPA处理后卵裂期到体节期(1-24 hpf)染毒组幼鱼死亡率明显增加;自发运动显著下降,表现为10 min自由游泳的运动速度较对照组降低约18.97%;明暗周期刺激下运动距离显著减少,在明周期内下降了 29.7%,在暗周期内下降了 18.4%。而咽部期(24-48 hpf)和孵化期(48-72 hpf)染毒组斑马鱼的心率显著降低,其中咽部期(24-48 hpf)下降更加显著。2.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卵裂期到体节期(1-24 hpf)染毒组有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131个,其中显著上调39个,显著下调92个。随后通过维恩分析结果筛选发现,卵裂期到体节期(1-24 hpf)染毒组有89个特异性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显著上调31个,显著下调58个。最后,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基因功能分析以及荧光定量PCR发现,卵裂期到体节期(1-24 hpf)染毒组中基因鸟嘌呤脱氨酶(guanine deaminase,cypin)mRNA水平显著下降,因此,我们将cypin作为下一步研究的目的基因。3.斑马鱼基因挽救(Rescue)实验结果显示,cypin mRNA注射后可恢复斑马鱼幼鱼的运动水平,但对斑马鱼死亡率无明显变化。结论:1.BPA对斑马鱼胚胎神经毒性及致死性敏感期为卵裂期到体节期(1-24 hpf),表现为斑马鱼运动行为的抑制及死亡率升高;BPA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脏毒性敏感期为咽部期(24-48hpf)及孵化期(48-72hpf),表现为斑马鱼的心率降低,其中咽部期(24-48hpf)更加敏感。2.斑马鱼胚胎对BPA神经毒性敏感期的机制为:BPA通过下调卵裂期到体节期(1-24 hpf)cypin mRNA的表达来介导神经毒性,并对斑马鱼的运动行为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中国晚报是中国社会主义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区别于党报和机关报的特色。文化是社会发展中必将涉及的领域,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又有着独特的价值。报纸作为信息载体,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产量稳定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以及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缓慢,生产经营模式较为传统,难以适应农业日益市场化、集约化生